科普365

科普365

地方和学校发中考高“喜报”无异于自打嘴巴

发布时间:2018-07-10 10:53:57 来源:蒲公英评论 责任编辑:admin

  高考中考相继结束,随着成绩揭晓,一年一度的“教育自嗨”又毫无悬念地上演了——满天飞的“喜报”。以某一地方为例,先是地方教育局发布本区域高考喜报、中考喜报,接着是每所高中、初中都发布自己的喜报。

  这种满天飞的喜报,我觉得无异于是地方、学校教育在自打嘴巴。为什么现在的教育陷入困境难以自拔?喜报就可以给我们作出全面的回答,因为喜报本身就让地方的教育管理和学校的办学目标深陷于自相矛盾之中。

  第一对矛盾:好成绩和差成绩到底都是不是教出来的?

  很多学校、很多老师经常会有这样一种怨言:学生考得好了,家长会说这是他们的孩子聪明;学生考得差了,家长却说是学校和老师没教好!面对这种困境,老师们似乎特别委屈。

  那学生的分数到底是不是学校和老师“教”出来的?这本来就是个复杂的问题,人人都不会否认,在相同的教学环境接受相同老师的教学,学生却绝不会考出完全相同的分数。因为学生的成绩是受先天、后天、主观、客观、性格、爱好等各方面复杂的因素共同影响的。

  这样说来,在成绩这件事上,老师只能起部分作用,而且在不同学生身上所起的作用也不会完全相同。如果把学生考试分数不高完全归罪于老师,显然是有失公允的。

  但是问题来了:各学校的喜报,不都是只说考了高分的学生有多少,并把这小部分学生作为自己教育的成功大吹大擂吗?既然这小部分高分学生是学校和老师的不世之功,那么另一部分学生考了低分、落了榜,就不是学校和老师的失职和过错吗?既然部分学生“金榜题名”,就要给家长、学生、社会“报喜”,并心安理得地接受他们的祝贺甚至奖励,那么考得差的学生及其家长责难时,学校和老师怎么反而不接受呢?如果学生考低分不是你的过,那学生考高分也就不是你的功。有何喜可报?

  第二对矛盾:只报“喜”不报“忧”,教育的对象究竟是部分还是全部?

  尽管中高考“喜报”的内容让人眼花缭乱,但标准却是非常明确的,即高分率。以高考“喜报”为例,一般宣传的是本区域各级“状元”,还有“上线”学生人数和“上线率”。既然以高分为“喜”、以“上线”为“喜”,那低分就不“忧”了么?

  事实上,在他们大发“喜报”的时候,就已经对大部分学生采取选择性无视。或者说,这一部分学生是作为“分母”和参照物而存在的。

  本来,中考和高考都是限指标的升学考试,由于有指标限制,不管学生水平怎样,只能有一部分学生升学而另有一部分学生落榜,这是一个既定的结果。而现在由于接受教育的途径大大拓宽了,所以中高考更大程度上成为一种分流性的考试,即通过中考和高考的分流,让学生走上不同的求学之路。

  对学校教育来讲,一个根本的教育伦理就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健康发展并让他们的潜能得到尽可能大的开发。只要学校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学校生活中有了令他们自己满意的收获,那么在他们毕业后,只要他们阳光快乐地向前走了,这就是教育的成功。但这样的成功,也只是教育的本分,又何须向谁报喜?

  事实上,由于只以升学为目标,在学校教育中选择性歧视的现象是随处可见的。曾经有学校管理者就要求教师将那些升学无望的学生“放弃”。为升学成功的学生发“喜报”的时候,是否考虑过这部分学生的感受呢?

  面对漫天飞舞的高考中考“喜报”,有必要让相关教育部门和学校管理者回答一些本源性的问题:教育是什么?教育服务的对象是什么?教育的目标是什么?“放弃”的教育还是不是教育?

  让教育走上正轨,对这些“喜报”乱象就不应该等闲视之。

  作者:李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