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365

科普365

本届诺奖得主“牛”在哪儿?

发布时间:2018-10-08 10:50:58 来源:科技日报 责任编辑:caobo

  ——专业数据分析给出论文背后的干货

  在收获的季节,万众瞩目的诺贝尔奖陆续揭晓,引起了学术界的热议:有赞叹两位女性科学家获得诺奖,有遗憾中国学者与诺奖失之交臂,还有感叹物理学两位获奖人凭借发表在影响因子并不高的期刊上的论文而斩获诺奖。在此,我们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来分析本届诺奖得主的引文影响力,看一看他们到底“牛”在哪里。

  看到“引文影响力”这个概念,很多学者马上会想到SCI被引频次、期刊影响因子等一些高校或科研单位所采用的评价方式,油然而生爱恨交加的情感。岂不知,即便是出版SCI(Web of Science)引文数据库和发布期刊影响因子的科睿唯安公司,也从不提倡这样简单粗暴的方式。

  引文影响力

  不能只看期刊影响因子

  从文献计量学角度评价科学研究及其科研人员的影响力,可以从产出和引文影响力两方面衡量。高产的作者不足为奇,但具有广泛而深远影响力的科研人员却不多见。因此,我们将分析重点放在引文影响力上。

  引文影响力又涉及在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影响力,通常用学术论文之间的引用代表其在学术界的影响力,用学术论文被专利引用的情况代表基础研究对应用研究及工业界的贡献和影响。

  引用实际上是同行评议的另一种体现,除了看被引频次的绝对值之外,更值得关注的是利用相对指标观其在所属学科领域中的表现。此外,对某论文的施引文献可以反映出来源论文所提出的技术、数据或理论在发表之后,是如何被进一步发展的,因而分析施引文献的学科、国家、机构都具有揭示其影响力的意义。

  而期刊影响因子是评估期刊的良好指标,可以参考其选刊投稿,不适用于评估单篇论文的引文影响力。

  施引文献

  在学术界普遍获得高引用

  此次分析的学术论文及其引用数据来自SCI和InCites数据库,关于专利对论文的引用来自Derwent Innovation专利信息检索与分析平台。本届诺奖得主的代表作来自诺贝尔奖网站。

  通过数据分析发现,本届诺奖得主的代表作在学术界普遍获得了高引用,三个领域的11篇代表作中有10篇论文的施引文献都超过1000篇。化学奖得主阿诺德于1993年实现了首次酶的定向进化,虽然相关论文只有259篇施引文献,但是该文就像一颗种子,为其后来不断完善这项技术奠定了基础,阿诺德在以后发表的19篇论文都引用了该种子文献,所以该文的二代施引文献也高达2217篇。

  学科规范化引文影响力

  诺奖得主远超平均水平

  施引文献量为绝对指标,若要进行跨学科的对比,需要用经过规范化处理的相对指标,如学科规范化引文影响力(CNCI),是每篇论文与发表在同学科同年度同文献类型的文献的平均引文影响力的比较。该指标大于1,表明论文引文影响力超过全球平均水平。

  由于大多数的论文只被引用若干次,甚至是零被引,能获得高被引的论文很少,所以CNCI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已经很不容易。本届诺奖得主代表作的CNCI非常高,其中表现最好的是阿什金1970年的一篇里程碑论文,CNCI高达166.14,其1986年的另一篇论文的CNCI也达到153.86。值得一提的是,热拉尔·穆鲁和他学生唐娜·斯特里克兰1985年发表在《光学通讯》上的论文,虽然所发期刊影响因子不算高,但该文的CNCI却高达122.27,再次证明了利用期刊影响因子来揭示单篇论文的引文影响力是不合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