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让中国实体经济走到绝境?
近期,实体经济哀鸿一片,特地整理了几个典型案例,大家不妨来感受下:
珠三角玩具厂论斤甩货:芭比娃娃每斤7元喜羊羊6元
2012年,汕头市的某个玩具厂首次推出玩具论斤卖的销售方式,随后该种模式被珠三角多个地方借鉴。遥控类12元一斤,芭比娃娃7元一斤,超人、喜羊羊等动漫类6元一斤。客户一般都是成吨成吨的买,每吨4000到1万不等,这样算看来,一斤玩具仅售2元。
东莞某灯饰厂老板关闭工厂:在广州陆续买4套房
东莞某灯饰厂的唐老板表示,在最忙的时候工人有100多名,加班常常要持续数月。后来生产下滑,订单减少,员工工资却一直在涨,严重的时候还要贴钱来发工资。2014年下半年,唐老板关了工厂,在广州陆续买了4套大房子。
据悉,像唐老板这种逃离实业、转投房地产投资的企业主不在少数。
深圳王老板的绝望:如果还坚持做实业无非是找死
王老板的公司是生产型企业,有一个近300人的厂子,员工平均工资5000多元/月,再加上五险一金,就人力成本这一项,每个月的开支将近200万元。外加厂房、电费、水费、税费等各种费用,每个月的开支超过300万元。这300万元的费用是实打实、每个月都要出的。
可问题是,产品生产出来了,也卖了,但货款却迟迟不得收回。资金链日益紧张,王老板很自然的想到银行贷款,但银行贷款并不容易。对此,王老板决定,等收回所有款项,就把厂子关了。
除了以上3个实例,像H&M、ZARA这种畅销中国大陆的女装服饰,70%是东南亚制造,而且这种趋势会加速发展;宜家、Nike就已经开始把工厂搬到东南亚......
综上所述,实体经济的艰难困境可见一斑。而面对实体经济的萧条,国务院也坐不住了,近日国务院发文,旨在降低实体经济企业的综合成本,提高实体经济企业的盈利能力。
那高层的这一愿景能实现吗?我们不妨来看下实体经济被打垮的背后原因狂“地王”欲掏空实体经济
眼下,地王记录不断被刷新。房地产市场过于癫狂,吸纳实体经济的资金,提高实体经济的成本,从而加剧实体的衰落。因此,给房地产降温刻不容缓,这样实体经济才有更多的希望,以及未来。
社保缴纳基数过高吓退企业主
如果一个员工的税前工资是10000元,那么需要企业方缴纳的社保包括:养老保险20%,医疗保险10%,失业保险1%,工伤保险0.3%,还有生育保险0.8%,住房公积金12%,合计44.1%。这样算来,企业要缴纳4410元的社保金额。
试想一下,一个企业,若照规定交纳五险一金,单社保金额就占到员工总工资的30-50%。你要是老板,能承受得了?倘若缴纳基数降低,企业的负担就会随之减轻,也就不会有“东北养老金缴纳额度过高吓跑投资者”这类新闻了。
虚拟经济过火 赚快钱模式抛弃实体
2015年,P2P涌现,互联网+成了热门;2016年,直播、网红经济成了受众星捧月的对象。说到底,都是浮躁、赚快钱的商业模式在作祟。由于违法成本低,钱好忽悠,资本纷纷追捧。
相比较之下,实体经济来钱慢、回报期过长,不具备优势,毫无疑问会遭到抛弃。
融资难 难于上青天
银行为何拒绝给中小企业放款?原因很简单,贷款100万元给小民企和贷款一个亿给大国企,两者成本是一样的,银行自然不会搭理中小企业。如今的情况是,中小企业拿不到贷款,就算拿到了也有可能被断贷,而手握资金的国企又无处投资,于是高息放贷给中小企业。中小企业融资难,难于上青天!
国家补贴害了企业竞争环境
格力的董明珠曾对总理这样说:我们需要的不是钱,也不是扶持政策,而是一个公平、透明、平等的环境。这样的话,我们能做的更好,比给钱更好。
众所周知,像科技厅、工信厅、发改委这些系统,每年都会得到一大笔扶持资金,动辄几个亿几十个亿;而企业呢?则是国家扶持什么就做什么。在这种局面下,大家没心思搞创新、搞研发,而是乐在搞好关系、拿更多补贴,还谈何企业竞争!
要知道,单靠房地产、金融泡沫,一个国家的繁荣是无法持久的!只有狠抓实体经济,给企业减负,给实体经济注入活力,这个国家的经济才能长盛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