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叫停的共享床铺有多粗糙,共享经济就有多浮躁
终于,我们看到共享的触手伸到了事关休息的领域,如今中国资本好似一个打通了任督二脉的高手,四处寻找可以展示功夫的地儿,前有共享单车大肆泛滥,后又共享篮球一个篮球,贴个二维码就算“互联网+”喽?如今共享床铺也来添一把火。
(实际上共享床铺和胶囊公寓相去甚远)
先是北京共享床铺被封,现在上海共享床铺则面临被拆的境遇,其实刚刚看到共享床铺的时候,我第一时间就真的就是山寨了一个胶囊公寓啊,出发点是好的,为了所在区域白领休息,但是当我再仔细的了解一下,发现这个共享床铺是真是粗糙的狠。当然,其被拆、被封所触及的底线和问题并不是不是因为它太过于粗糙而是安全隐患。
睡眠舱的形式日本很早就开始实施,并且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营,现在已经非常的成熟稳定,在日本,它有一个名词叫做“胶囊旅馆”
通过了解和查阅一些资料,我发现日本的胶囊公寓和目前共享床铺最大的的区别就是,前者提供一套完整的服务而后者仅仅是提供你一个足够躺下的空间而已
最为关心的安全问题
实际上日本的胶囊公寓在人员信息上是有比较严格的登记的,而且还有区分专供男士或者女士休息的胶囊公寓。
东京秋叶原海湾酒店(专供女士休息的胶囊酒店)
早在2011年,出现在上海的首家胶囊旅馆因为人均使用面积不符合上海房地部门公布的出租房标准,加上各房间的排风扇设置不佳,一旦发生火情,很容易造成人员伤亡。安全、卫生以上所有的疑问都没得一个合理的解决,而后就是一张再简单不过的纸。
(毫无美感的排版下,你可以看到右上角写着:全球首家共享休息舱)
在日本加班程度最严重的时期,那时候的东京,大阪等经济繁华的深夜城市街头随处可见加完班从公司拖着疲惫的身体走出来的职员。公共交通在深夜1点左右停止运营,加班的人们要回去只能打出租车,无奈打车费十分昂贵,所以常常有人选择在加班后大家聚餐通宵来熬过漫漫长夜。
为此,日本首家胶囊酒店——位于大阪的Capsule Inn Osaka,于1979年因应运而生
回过头来看所谓的国内共享经济,比如一个篮球贴上二维码就成了共享篮球,说实话,这种物理意义上的叠加真的是侮辱消费者的智商
现在实际上我们所能看到的共享XX,都是你有我没有,企业不停烧钱提供产品租赁使用。无论是汽车、单车、充电宝、雨伞等等都成了B2C中商家的Business,你交押金然后获得使用权。
而实际上真正的共享经济是C2C,是个人和个人之间的电子商务行为
当然,共享经济除了掀起资金热之外,还掀起了舆论热,从未有一个时刻我们把国民素质如此频繁的提及,有一种观点,共享经济快速普及,国民素质将成行业痛点?被拆的自行车、消失的雨伞等等,作为“共享经济”受益者的的我们是应该好好反思我们是文明的使用者还是可怕的破坏者?
刚需是有限的,于是后来者有了新的套路——通过顺应个体的惰性,制造生活的便利性,创造新的刚需。只是他们选择性地遗忘了,个体的便利性,常常是与整个群体的便利性矛盾的。
共享床铺背后的生意逻辑我不知道,我也不敢猜测,但是我想说的是,对于每一个行业来说,确实我们需要更多的匠人情怀。
这个时代变得很快,钱让每个人走的更快,而每当我小步快跑起来的时候,不要忘了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人,日本的胶囊酒店,从头到尾没看到什么概念,但是我们看到了合理的空间规划,成功的商业模式以及充沛的市场需求,这样的产业逻辑,可能会良性许多。
作者:雨萧
编辑:侯忆枫
监制:王俊稷
声明:本文系“第一财经广播”微信公众号独家内容,转载前请联系后台授权。
长按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第一财经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