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是个安乐窝,任何强盗都来打劫一下,带着印度的女人和金银细软回家
“身毒”是什么?原来它就是中国古代对印度的一个称呼。
诚如泰戈尔所言, 在古代,“印度”并不是一个国家的名号,而只是一个地理上的称谓。它是包括对现在的印度、 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不丹在内的南亚次大陆的统称。古印度人并不把他们的国家叫印度, 而是叫婆罗多伐娑,就是“婆罗多子孙之国”或“婆罗多族之国”的意思。
“婆罗多”来自梵文史诗《摩诃婆罗多》, 据说他是印度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国王。印度独立之后, 在宪法上有两个词都可以表示自己的国家。一个是印度,另一个就是婆罗多这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
印度对外的学名来自“印度河”, 是拜早先入侵的波斯人所赐。后来由西方入侵的希腊人、英国人都沿用了这一叫法,并用以指称整个印度地区。
在中国古代, 印度的名字可没这么洋气。 它分别被叫做身毒、天竺、贤豆、忻都、捐毒、哂度等, 这些称号不是看着别扭,就是读着拗口。直到御弟哥哥唐三藏亲自到了印度一趟,才把印度的译名彻底给正了过来。御弟哥哥在印度受到隆重的礼遇, 自然不忘报恩,正名一事,可算投桃报李,但现在看来也着实功不可没。
印度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是浑然天成的人间乐土。
这里依山傍水,东西南三面环海, 东边是孟加拉湾,西边是阿拉伯海,南边缓缓伸入印度洋,北部有喜马拉雅山、兴都库什山做屏障,地理上自成一格,实在是神造的佳境。
印度大部分国土处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基本属于热带季风气候类型。充沛的降水和炎热的气候特别适合林木的生长。远古时代的印度森林密布, 丰富的物产足以满足那些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只愿意沉湎于绝对的精神世界的智者的口腹之需。所以可以说森林为印度文明的发育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障。
高山大川, 深海茂林, 这些强大的自然景观让原始先民们对未知的外部世界敬畏有加。所以史前时代, 自然神的崇拜和巫术活动在印度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这是后世众多宗教的滥觞。印度教、佛教、耆那教的诞生远远早于世界其他宗教,如基督教和伊斯兰教。
印度能够成为宗教的王国, 与它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不无关系。 当然,这块宝地也自然而然地成为外人经常觊觎的肥
肉。全民族虔诚的宗教信仰让人们更多地专注于精神的超脱而无所谓对物质的占有,谁做老大, 其实对他们来说并不是特别重要。
此外, 印度本身的地形地貌也比较复杂。可以明显地划分为北部的喜马拉雅山区, 中部的两河平原,南部的德干高
原以及东西两边的滨海地带。地理形势的复杂极易形成政治上的地方割据,这些割据势力往往各自为政、互相敌视,经常以兵戎礼尚往来,所以统一全印度往往让政治家们力不从心,总是按下葫芦起了瓢,今天招安明天反。
而外敌入侵时这些小国又不能同仇敌忾,甚至经常为虎作伥、开门揖盗, 干起“印奸”(这个词在印度的词典里还真没有,也不可能有) 的勾当来。于是, 印度理所当然地成为强盗光临的首选之地。 即使霸占不了地盘也能打劫不少的金银细软和女人, 只要你来了,就不会空手回去。真个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等到中世纪,穆斯林的进入给印度带来新的文明因素,也使印度的宗教和社会状况更趋复杂。伊斯兰教和印度教的冲突愈演愈烈, 终于导致后来的印巴分治和孟加拉国的独立。
看来,安乐窝其实也并不安乐。
更多印度历史文化,敬请关注:知史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