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盖祖上留下老房子,打地基时发暗室里金银细软数不胜数,一把金钥匙挂在胸前开启宝匣子
作者:站在麦芒上
改革开放初期,大华算是朋友中最能折腾的一个,好好的信用社主任不当,非要辞职做什么生意不可,这可给他老爹气坏了,都想拿出当年赶车的皮鞭抽他两下,那才解气呢。媳妇开始有反对,可反对无效自然也就不管了,索性也站在大华这边劝公公婆婆由他去吧。
就这么着大华由当时暗地里投资入股,发展到正式下海经商这一伟大实践中。最让他看好的商机是山里野生植物——蘑菇。什么榛蘑,松蘑,肉蘑,羊肚蘑,他都收着拿城里去卖。从开始小打小闹的街边摊到后来发展的农户产品销售公司,大华用了不到五年时间就完成了质的跨越。特别是结交几家大企业,把自己的产品被那些大企业家们当成福利发给员工,那收到的可是一笔笔不可小觑的数目。见大华还真折腾出名堂了,他爹还真就把那条赶了一辈子马车的皮鞭子给扔了。
虽说大华在城里买了房子,但父母那几间房子也有些年头了,他就想重新翻盖一下,父母住一楼,二楼呢他们一家逢年过节什么的回来住。跟老爹老妈一商量,老两口一听说盖房要花几十万,说什么也不同意。大华只好苦口婆心劝这房子年头太长了,现在经济条件好了,不跟我去城里住也行,总得让我们回来有地方住,不是?
老头老太一想也是,看儿子城里的家,虽说里面布置不错,又是雕花,又是挂画的,那种装修也是他们一辈子没见过的富丽堂皇,可那就是个鸽笼子,笼子里是自己的,笼子外面是大家的。问题是这大家谁也不认识谁,关着门自己过自己的小日子,那像农村这般敞亮。用他们的话来说,城里的笼子虽然漂亮富丽,可太堵的慌。也好把房子翻盖一下,至少孩子们回来住,也不至于寒酸,农村宅门大院,看着心里也敞亮。
想到这,老爷子松口了。
这年春天大华找施工队来拆这座里房子,虽说木窗,木门,木檩子好的不得了,而且又都是松柏木的,一看老祖宗盖这处房子也是下了本钱。可现在不时兴了,都是用钢筋水泥打地基,盖房子。望着那些拆下来的物件,大华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甚至有点不落忍。
拆房子很快,不到半个月老房子荡然无存了,把旧物件清理干净,找个良辰吉日破土动工打地基,大华让助理当监工,自己时不时地过来看看。
这天大华刚谈完一笔生意,助理打电话要他赶紧过去,也没说什么事。助理没说,他也没问。他知道想来一定是大事,而且不是什么坏事。撂下电话,大华叫上司机开车赶回老家。
两个小时后大华的车出现在山村公路上。路是柏油路,灰黑色,就像一条蜿蜒在山里的一条长蛇,一直通到小村尽头。这路是他出资修的,为了村里人进出方便,他把原来的土路修了。那年头,还没有村村通这一说,大华赚钱给村民们修了柏油路,结束了小村几辈子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历史。村里人给这条路取名叫“大华公路”。
助理见大华走过来,忙迎上来说,老板,我们在打地基的时候,发现这里有楼梯,一直通向这暗室,你看那是暗门。
大华顺着助理手指方向望去,果真有条向下延伸的石阶,石阶尽头是暗门,埋在地下,只露出黑漆漆的门眉。大华指挥工人继续挖,一扇不到两米高的木门摆在他们面前,他双手用力一推,门开了。一束光射进来,众人目光一齐向里面望去,正对门口是一间大炕,里面桌子柜子基本上保存完好。只是潮湿的地面堆放许多杂物,大华吩咐众人把它们抬出去。等把桌椅板凳,方桌柜子,抬出去的时候,地窖里一下子显得空旷起来。大华在里面转了一圈,他在思考这地窖的用处,从布局来看显然是用来居住的。他一边走一边抚摸着墙,忽然感觉到手指触摸到什么,他停下脚步,低头一看,是个圆形按钮,他下意识地按了按,只见一道暗墙被打开,里面有一个红布包,他伸手取出红布包打开一看里面包着一个上着锁的小木盒子。他惊呆了,那是红色的小木匣子,是他小时候在家里见过的红色木匣子。只是那木匣子后来不知哪去了,但他敢肯定这个木匣子绝不是那只,因为这只正面很新,雕着花,上着锁。那是一把老式锁,镶嵌在里面。
大华若有所思地看着那把锁,好半天没说话。大伙见他不说,也就不好私下里再嘀咕什么。助手看着他,问道,李总,这是祖上传下来的吗?
大华看着那个匣子,看着那把锁似乎想到什么,沉吟半刻他松开自己的领带,从脖子上取出一把精致的金钥匙,试着照锁孔捅去,三下,两下居然真的把匣子打开了。他并没有在众目睽睽之下打开看,而是把重新有红布包好,众人看着奇怪,大华笑着说,是啊,这是祖上留下来的东西,这钥匙打他生下来那天起就挂在他脖子上。
他吩咐设计师把这间地下暗室保留着,在此基础上再加深加大一些,三天后把设计好的方案给他。
回到家里,他把门一道道锁好。见父母在阳台上纳凉,就把发现地下室的事跟他们讲了,又把包红包的匣子打开,只见里面尽是珍珠玛瑙,金条细软,最下面还压着一个房契,留有138号商铺李德祥的字样。落款为民国十五年。也就是如今我们所说的1926年。
大华看着那房契问他爹祖上是不是经商的。他爹说太祖早年在京城做官,自然开过买卖铺子,后来清政府垮台了,他们便举家躲在这个小山沟里。生活倒也安宁,到大华这已是第五代了,代代单传。文革那时候也有查他家的,好在都务农,也没发过家。他爹说到这,满眼浑浊地看着房契,他不知道房契上138号商铺在哪?或许它早就不存在了,它只是那段历史留下来的一个房契,早已经过时的房契,确切地说是一个已经作废的房契!
一年后大华终于把房子翻盖一新,二层小洋楼在乡下是一道风景,那座地下室在主卧室套间里头,楼梯口旁一盏盏壁灯把地下室照得通明,大华把酒窖藏在那里,多少瓶他自己也不清楚。更多的时候他愿意呆在老家陪父母坐在凉亭下,那亭子顶端八角飞檐,极像他梦里见过的138号商铺旁的大亭子!
本故事图片来源网络收藏夹,与故事无关,如有侵权请通知作者,即刻删除。感恩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