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财经

“涨价行情”轮动之下,“反攻最凶悍的猛士”是谁?

时间:2017-07-27 23:07:31 来源:kepu365.cn

“涨价行情”轮动之下,“反攻最凶悍的猛士”是谁?

“涨价行情”轮动,铜价也站在了大拐点之上。

禽链产能持续萎缩,鸡价迟迟不涨,如何判断驱动因素兑现的时点?


站在大拐点上的铜

最近各种“涨价行情”轮动,可谓你方唱罢我登场,甚至是一方还未唱罢,另一方早已登台了。这次有色首席推荐的,是个有望迎来戴维斯双击的机会。

安信有色团队持续跟踪观点认为,铜的供应周期最长,所以它是基本金属中基本面出清进程中最后的一种,但是考虑到其对全球宏观需求、流动性的高敏感性,铜有望成为“反攻最凶悍的猛士”,从反转的持续时间、涨幅、韧性方面均有望超越其他工业金属。

国内铜现货价:

“涨价行情”轮动之下,“反攻最凶悍的猛士”是谁?

先看供需。

1)供应洪峰正在过去。

2015-2016年是铜矿产能释放的高峰;展望2017-2020年,铜矿洪峰已过,全球铜矿产能增速会降至2%左右,2017年甚至可能是负增长,而且整体开采成本水平逐年上升。

“涨价行情”轮动之下,“反攻最凶悍的猛士”是谁?

同时,当新增矿山的投放出现弱化之后,随着旧有矿山的老化,产量干扰率问题就逐渐凸显。展望下半年,可能还会有一波谈判展开,这可能继续引发一些小的罢工出现,2017年的矿山干扰率大幅上升已成定局。

2)需求稳定,且可能超预期。

中国铜需求占比全球第一,占比接近50%,欧美整体占比20%以上。国内精铜消费结构以电力及相关设备投资为主,占比达45%,家电及汽车领域合计占比23%,建筑占比为18%。

国内的情况来看,中国电网投资增速稳健,切实提振国内铜需求量;房地产新开工仍然处于高位,接下来施工面积、房地产投资的增速正在逐渐出现趋稳的态势,以房地产为主轴的大宗需求不会特别的差,同时间接驱动汽车、家电等相关用铜需求。

同时,海外经济强劲复苏,铜需求一路高歌。

“涨价行情”轮动之下,“反攻最凶悍的猛士”是谁?

据此,研究员认为,全球铜供需在2017年从过剩确定性进入短缺,从紧平衡略有过剩进入紧平衡略有短缺的局面,并且在2020年前维持这一格局。一旦我们确认铜供需出现系统性逆转,铜价大拐点即已确认,铜价上行风险进一步加大。

近期,市场传言国内在2018年底对进口七类废铜实施禁令,也可以成为在拐点附近推升风险偏好的助力,进一步加剧铜价上行风险,从而打开铜价的上行通道。

具体到个股,我们可以参考业绩弹性推算。只要2017年价格中枢能够维持稳定甚至上行,相关上市公司将极具估值吸引力。

“涨价行情”轮动之下,“反攻最凶悍的猛士”是谁?


禽链产能持续萎缩,涨价何时到来?

从产能方面来看,受到禽流感封关的影响,新西兰成为目前中国进口祖代肉种鸡的唯一来源。申万研究员预计,2017年全年祖代种鸡供给量约为50万套,较2016年再降22%。

“涨价行情”轮动之下,“反攻最凶悍的猛士”是谁?

值得关注的是,虽然产能持续去化,价格却屡创新低。父母代鸡苗价格大幅下跌至成本线以下;商品代鸡苗价格持续低迷;毛鸡价格仍处于低位;鸡肉价格持续走弱。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

研究员认为,下游消费不振对鸡价的压制作用或重于上游供给对其的影响。当前鸡肉库存水平偏低,同时消费不振叠加大量进口,制约了鸡肉的价格;而鸡价低迷打击了养殖的积极性,制约上游价格上涨。

这样来看,何时涨价这个问题的答案已经呼之欲出了。供需改善或推动价格阶段性上涨,但趋势上涨仍待库存去化。

研究员认为,等到库存去化到位,毛鸡价格随之上涨时,鸡苗价格有望迎来趋势上行通道,价格或将接近历史高位。所以建议投资者优先关注股价驱动因素兑现的时点,再考虑估值。

个股选择上,商品代鸡苗弹性最大,依次推荐民和股份、益生股份、圣农发展。


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

今天下午,国务院印发的《强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的意见》正式公布。

《意见》要求完善债权、股权等融资服务机制,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投融资服务,稳妥推进投贷联动试点工作。不断完善金融财税政策,创新金融产品,扩大信贷支持,发展创业投资,优化投入方式,推动破解创新创业企业融资难题。

或许是受此影响,今天创业板立即又生龙活虎了,后续表现有待观望。

“涨价行情”轮动之下,“反攻最凶悍的猛士”是谁?


往期链接:

暴涨2.4倍的方大炭素称:石墨电极价格还要涨3年!你怎么看?

纯碱价格有望暴涨25%以上!哪家公司受益最大?

超10万亿规模的人工智能产业,你该怎样布局?


免责声明:文章信息来源于公开资料,本公司对这些信息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文章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依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投稿合作| 法律声明| 返回顶部

版权所有 ©2015-2017 科普365 京ICP备10002591号-6

(function(){ var bp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var curProtocol = window.location.protocol.split(':')[0]; if (curProtocol === 'https') { bp.src = 'https://zz.bdstatic.com/linksubmit/push.js'; } else { bp.src = 'http://push.zhanzhang.baidu.com/push.js'; }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bp,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