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上市公司老总,没车没房没西装,还保证5年内不减持
比马云大十岁的汪建,1999年与马云同年创业,目标同样是开创一个前所未有的产业。如今17年过去了,马云已经登峰造极,被封为新任“国民财神”,而汪建依旧名不见福布斯。
在2015年深商大会上,他甚至自嘲:“我是一个穷人,来这个场合不合适,我在深圳没房、没车、没西装,是一个深漂。”
然而,没房没车没西装的他,却缔造了全球最大的基因组学研发机构和世界领先的遗传学研究中心——华大基因,该公司被媒体誉为“生物界腾讯”。
汪建出生于1954年,这个湖南人插过队、留过学,在美国读书工作期间就开始接触基因科研领域。
1990年在得知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后,他开始想象自己和它的关系。
到了1999年,回国创业的汪建和杨焕明等伙伴决定创立华大。但当时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并没有启动,整个市场处于资金人才两缺的状况。
为了获得更多的科研经费,汪建和杨焕明干了一件至今看来都十分出格的事件:在没有得到政府授权的情况下在人类基因组计划第五次会议上宣布,代表中国承接人类基因组计划1%的测序任务。
这一做法被当时的媒体比喻为“造反”,汪建也自此给外界留下了一个“土匪”的形象。不过这次“造反”的结果是,有关部门为此出资5000万元,杨、汪等人也与人类基因组计划国际团队一起得到领导人的接见。
“从科学界出来就做企业,证明你在科学界是一混混。”汪建说,有人批评华大学术水准不行,他就想,要“发论文发得你们都不好意思。” 随后,华大一口气在《科学》《自然》等国际著名刊物发表数十篇论文,令中国绝大多数高校和科研机构望尘莫及,深圳市政府则甘心掏出上亿人民币。
随着华大测序能力提升,一些科学家及科研机构主动寻求合作。华大第一个商业模式由此产生:为科研机构、制药公司、育种公司等提供测序服务。
2009年时,华大的年营收仅为3.43亿元,而到了2010年,这个数字攀升到了10.37亿元。2012年华大的测序数据产出能力已占全球一半以上。
根据深交所公布的数据,2015创业板平均净利1.25亿,超过1亿元净利润的上市公司只有172家。而根据2016年的业绩预报,创业板上市公司中只有12家净利润超过3亿元。这意味着,2016年净利润已达到3.33亿元的华大基因在创业板上市公司中即属前列。
有人说,华大基因和阿里巴巴是唯二两家上市老板不敲钟的企业。
上市仪式上,华大基因将敲钟的机会交给了6位特别人士,包括“唐宝宝”(唐氏综合征)代表、受益华大基因检测的代表,及关爱关怀罕见病和残障群体的代表。
在上市仪式上,汪建用一组数字描述了公司业务和布局带来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华大基因累计完成了200多万例无创产前检测,检出了1.5万多“唐氏胎儿”,准确率在99%以上。
还完成了上百万例耳聋相关基因筛查,几十万例的遗传性基因病排查,200多万例妇女宫颈癌HPV病毒分型检测,600多万例的肿瘤标志物筛查。”
汪建还在上市仪式上霸气宣言,“至少五年内我个人不减持华大股票;基因相关残疾不减少,我不仅不减持,还会继续留在残疾人协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