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波实体经济“破产潮”袭来,中国制造业还要倒下50%?
过去30多年,中国制造企业搭劳动力、原材料、土地价格、税收优势,“山水”模式走到了尽头,传统制造业转型已是迫在眉睫。同时,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的优势不断凸显出来,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开始借助互联网企业的翅膀,加快转型速度。
“上帝要惩罚谁,就让他去做制造业好了。”
这是流传在中国制造业老板圈子里的口头禅。尤其是在当今这个急速变化的时代,做实业的人几乎都成了茫然的“夜奔人”:焦虑、恐慌、活着、死去……他们担心蔓延的倒闭潮总有一天会落到自己身上。
现在传统制造业面临着身死关头的大转型,熬解决不了问题。制造业进入新时代,从低端正在走向中端,传统低端制造业必定被淘汰出市场。如果做制造业做到熬的地步,不如趁早不做。
1
剧烈的冲刷,使得制造业出现了剧烈的分化,传统制造业中两类企业能活。
第一种是走在前端、在全球寻找廉价资源的大型企业。这些企业久经市场考验,效率高,成本低,以美的等企业为代表。
第二种是有品牌、有独特的技术优势的企业。这些企业最坏的结果也不过是被大企业并购,他们的技术和品牌将通过大型企业技术存活。
结果最惨最终不能存活的企业,将是那种既没有技术也没有管理和品牌的中低端企业,转型的成本都压在他们身上。既找不到便宜钱,成本又在节节上升,终端产品竞争的残酷赶得上冷兵器时代的肉搏战,想插上草标卖了自己,可是根本无人问津。一些制造企业好不容易熬过了金融危机,没想到更难过的日子还在后面。
2
从2008年之后,我国传统制造业一共遭受了三次冲击。
第一个是2008年美国由次贷风波引发的金融危机。使得传统的中国制造业在国际上的巨大市场随着金融危机的到来而迅速萎缩,出口增长放缓,以传统低端出口为主导的企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现在,情况大幅缓解,但当时没挺过来的,已经没有机会翻本。
第二个就是人力成本上升,使得很多外资纷纷出走中国。
过去三十多年的赚钱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过去三十多年里我们只靠成本优势。1980年代以来,跟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土地很便宜,劳动力成本很便宜,税收优惠,对环境我们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
这是三十多年来制造业发展的四大优势,都跟成本有关系。但今天,这四大优势全部都丧失掉了。
近年来我国制造业成本上升明显,不仅高于东南亚、东欧等地区,达到了美国制造业成本的90%,珠三角、长三角更是达到美国制造业成本的95%,甚至有个别企业家到美国办纺织厂,因为成本比在国内还低。
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Boston Consulting Group,以下简称BCG)2014年8月发布了英文版报告《The Shifting Economics of Global Manufacturing》,中文译为《全球制造业的经济大挪移》。该报告中指出“中国制造业的成本优势相较于美国,已低至不足5%”、“美国与中国的制造业成本差距在快速缩小,如果这一趋势持续,那么这个差距将会在十年内消失”。
今年7月26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宣布富士康将在美国威斯康辛州建立先进液晶面板制造工厂。
不光富士康在美国建厂,福特、丰田、本田、苹果等也相继宣布在美国建厂。
即便在国内的商场里,越南、马来西亚和印度制造的箱包鞋帽也越来越多。
几年前,有美国媒体人体验过“离开中国制造”的生活是多么困难,现在,这个任务的难度或将有所降低。统计显示,从中国向美国转移的制造业占比是全球各国中最多的,纺织业等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在其中。
第三是供给侧改革,继人工成本之后,原材料成本大幅上升。而且上升看不到尽头。
原材料价格上涨给制造业企业带来很大压力。与2016年初的情况相比,PVC涨价60%, 玻璃涨价40%, 塑料涨价30%,铝材涨价30%,铁涨价30%,纸箱涨30%。
哪怕是价格长期低迷的钢材,竟然也时来运转,价格一度创新高。
同时,企业还面临用地及房租成本普遍上涨、用能成本有所上升、用工成本依然刚性上升等成本负担。
成本的压力自然很快传导到制造业企业。钢材涨价对白色家电的影响尤为巨大,冰箱、洗衣机和空调三大家电耗钢量约占整个家电行业耗钢量的80%,空调的原材料成本总体上升幅度约为8%~10%左右。而青岛海尔、格力等主流厂商的空调毛利率不过30%左右。
2014年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的利润率仅为2.7%,与美国制造业企业相差巨大。出现原材料价格上涨,可谓“屋漏偏逢连夜雨”。
3
随着人工、原材料、环保等成本的上升,未来传统行业中有两类企业是可以生存的。
一类是拥有垄断优势的大型企业。例如拥有资金、人才、技术、市场等垄断优势。
一类是别人无法取代与特色企业,行业内的并购重组是大势所趋。
传统中低端制造业在逼迫下,未来五到十年估计会有一半倒闭、被吞并。想在倒闭潮中屹立不倒,企业就必须进行自动化改造,创新升级。
都说传统企业转型难。其实很多人不知道,华为以前也是一家传统企业。在1987年成立时,华为只生产用户交换机(PBX),为一家香港公司做通信设备供应商。这个传统的设备生产,任正非一做就是16年。
从传统设备供应商到国产手机领导者,华为的转型之路是一帆风顺的吗?当然不是。
转型确实很痛苦,但不转型未来会更痛苦。华为手机的崛起之路,既让我们看到了传统行业的转型之难,同时也让我们认识到:转型要有坚定的决心,认准了这个方向,再难也不松口。
著名财经作家吴小波说过:在今天的中国是没有夕阳产业和传统企业的,只有夕阳的人和传统的人。
抱怨没用,这次转型神仙都拦不住,不是要不要转的问题,而是万事俱备、东风已至、必须要转的问题。不如省省力气闭上嘴,赶紧进入转型程序。
转型衔枚疾进,未来龙头企业已经冒头,那才是未来的希望,你看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