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黄金都去哪了?是否真有皇帝口中说的‘赏赐万两黄金’
相信大家在很多古装历史剧中都看过这样经典的一幕:某位文臣武将帮皇帝巩固了江山,或者做出了某些贡献,皇帝总是喜欢一张嘴就说,赏黄金万两!诸如此类的话。那‘万两黄金’这个概念放在现在意味着什么呢?还有,按照现在中国黄金的储藏量来看,古代动不动就赏赐的万两黄金,现在都到哪去了?
万两黄金,按照兑换率来计算,古代的1斤等于16两 ,而现在的1斤是500克,所以,所谓‘万两黄金’就是312500克,也就是312.5公斤。按现在市面上每克黄金355元的黄金价格来计算的话,相当于封赏了一个人一亿多人民币!这在现在是不可想象的。
可是,时间推到了北宋以后,皇帝就不再这么爽快了。无论是在宫廷开销上,还是功臣受赏方面,所用的黄金数量都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从几万斤、几千斤减少到几十两甚至几两,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难道是北宋的皇帝比较抠?国家对待忠臣的态度有所改变?还是说国库空虚,没钱了?事实并非如此。
我国古代,黄金储备那是相当惊人的,仅在王莽时代,宫廷贮藏的黄金就有14吨,但那时黄金购买力很低,汉朝,300克黄金只能买一小袋米。所以君王们出手大方点也是自然的,但万两黄金之说确实有点夸张了。要知道,就算是在古代,养活十万大军也不需要这么多钱呀。所以就算是太平盛世,皇帝也绝对不可能拿出能养活数十万大军的军饷去给一个人当赏赐的。所以,影视剧里皇帝封赏一出口就是黄金万两的说法,只是一种台词的表示,戏剧的要求。像有些影视剧中封赏10万两黄金,我认为纯属是无稽之谈。但这也引出了第二点原因。
其实在过去,书上说的黄金很大程度上都是黄铜,只是到了后来才出现了我们现在意义上的黄金。那么就很容易想明白了,黄铜开销万两很正常,但是对于黄金就不可能了。在历史上,黄铜和黄金的区别是很大的。如果单写“金”“黄金”,那么黄铜和黄金都有可能;但如果写成“赤金”“兼金”,或者后面加个“镒”这种特定的度量单位,那么他就是黄金,并且纯度非常之高。
而后来为什么黄金的开销越来越少?黄金怎么又都不见了?因为黄金越来越值钱了。
在《西汉巨量黄金消失之谜考》一文中这样说道,西汉巨量的黄金流入东汉后突然退出流通领域,消失了,而惟一的答案则是:一部分黄金铸造为各种金器物件成为了随葬品而永远埋葬着地下了,另一部分则以金币形式随富商大贾和各级官吏而隐藏。
而与此同时,随着商品交易的发达,黄金作为财富象征和支付手段,流通范围越来越广。而相比白银,黄金的开采率低,并且中国的金银比价一直低于国际价格。所以至少从明朝开始,就有大批的洋人把白银运到中国,再换成黄金运走,使中国的银价越来越低,金价随之走高。就这样一来二往,多数黄金流往了国外,这大概就是中国古代黄金消失的最主要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