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让全世界都羡慕的大坑,就座落在我们中国!
稀土被称为“新材料之母”和“工业维生素”,我国的稀土资源储量十分巨大。而在我国新疆北部的阿尔泰山中,有一个矿坑,这里曾是国家的顶级机密与顶级财富。
据说当年有个苏联地质学家,在额尔齐斯河的泥沙里发现了稀有矿石的踪迹,逆流而上,追踪到了可可托海。1935年,苏联地质队正式进入阿勒泰,发动当地牧民四处采集矿石标本加以收购,经过重重筛选,最后把开采点定到了现在可可托海镇的位置上。
可可托海位于新疆北部富蕴县城东北48公里的阿尔泰山间,主要居住着朴实的哈萨克族牧民。
到了1950年,苏联人开始大量涌进,说俄语的专家、教授、掮客官商伴随其中,学者奸细混迹其里。他们从三号坑挖走了多少宝贝,价值多少,我们无法知道,但是三号坑却日渐加深。每年夏季额尔齐斯河涨水的时候,苏联人拉运矿石的货轮络绎不绝地满载而归,留下的是货轮烟囱里冒出的一股股黑烟,以及堆积如山的矿渣。
卫星视角下的可可托海三号矿坑
苏联人最先垂青的绿柱石中的铍,是运行核反应堆不可或缺的原料;还有铯,铯是火箭发动机的理想燃料,人类最精确的“原子钟”就源自于铯;而从锂矿石加工提取的同位素锂6,更是引爆氢弹的重要动力。
世界上威力最大的核武器“沙皇”复制品
三号坑的稀有资源为苏联支撑起冷战时期最具威慑力的核武装,并发展起与西方媲美的航天技术做出了巨大贡献!而当时“一穷二白”的中国,也曾经指望着依靠“老大哥”,用资源换技术,发展起自己的尖端国防科技体系。
中国原子城爆轰试验场
然而,60年代,苏联人单方面撕毁对华经济援助协议,撤回专家,拆走设备,并逼迫我国限期还债。三号坑当然也难逃厄运:由于苏联单方面撕毁对华经济援助协议,可可托海矿区所有的苏联先进设备,矿业机械、地质与核能的工程专家,都在一夜之间撤走了。
中国人开始饿着肚子,咬紧牙关,建设自己的核工业,发展自己的核武器。可可托海三号坑没有倒下,开始为秘密研制的中国“两弹一星”提供原料。
根据《1961年和1962年国家决算报告》和196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苏关系破裂后,中国在1965年前需要向苏联偿还本息共计52.9亿元人民币的债务。除了农副产品,苏联接受矿石作为偿还品。
这些矿产品中,有许多都是发展尖端科技、制造火箭和核武器必不可少的原料。还债的矿石基本来自正值盛年的可可托海,帮助中国人挺直了腰杆。挖出的碎石、废土在附近堆积起一个十几米高的巨大土台。很多年后有日本人曾想购买这堆废土,但被拒绝。
就这样,这样,为了早日向苏联还清债务,也为了中国自己的“两弹一星”研制,三号矿开始了历史上强度最高的开采,所有这些付出的结果,是1964年我国提前一年还清了欠苏联的全部贷款和利息。
同时,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也在罗布泊冲天起爆,随后便实现导弹和原子弹的“两弹合一”;接着,1967年第一枚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升空,一时间《东方红》乐曲响彻太空,震动了世界。
“东方红一号”卫星的研发使用了可可托海的铯。可以说没有可可托海的三号矿,就没有两弹一星的伟大事业。
然而年复一年,随着开采难度的加大,随着中国更多金属矿资源的发现,它也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在历半个多世纪的采掘,三号矿脉由原先高出地表200多米的山峦,变成深143米,长250米,宽240米的矿坑,一圈一圈的内壁旋环车道,状如古罗马的巨型斗兽场。
1999年11月,可可托海矿坑终于停采了。这个创造过无比辉煌的中国地质“圣坑”进入了“冬眠”。但是在2006年,闭坑7年的三号矿坑重新苏醒。这一次新探明的矿层储量仅氧化铍就有300多万吨。
从中国核工业和航天梦想的起飞,到尖端科技“大国利器”的诞生,哪个没有可可托海的贡献!中国三号坑,也因此被称为“英雄矿”、“功勋矿”,可可托海是一段尘封的国家传奇。它对中国“两弹一星”以及国防事业无可取代的贡献,仍不为大多数人知晓。可可托海的传奇,远未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