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工资”三年内将大改,医师、老师的福利来了
近段时间,对于事业单位的改革消息不断放出,从基本工资标准改革,到技术人员带薪留岗去创业。而前日又传来了这样的消息,在未来三年内深化改革事业单位,其中涉及招聘、收入、管理、创业等等。那到底是做出了什么调整?如何调整?
一、定期调整基本工资标准
在未来三年,事业单位的薪资体系将会逐步完善。不但会定期对基本工资标准进行调整,同时也要建立完善的绩效机制。这意味着,事业单位的薪资结构会不断向公务员靠拢。
二、稳步提升医务人员薪酬水平
为医疗服务机构开放了特权,允许打破现行的事业单位工资调控水平。这不但可以使得医务人员薪资得到提升,各项福利待遇也会随着提升。如果落实到地,医务人员的春天也就来了。
三、让教师的平均工资不低于公务员
教师的工资收入一直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痛病。此次改革将会完善津贴补贴标准,提升教育工作者的收入标准。特别是对边远艰苦山区的教师职工,不但有工资政策倾斜,同时还有职称评定。
看到这些内容,是不是感觉事业单位的日子将会越来越好?小编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好,社会更加公平公正平开!
公考互动2017-04-18
面试技巧:以复杂表述换取考官理性认同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宗旨,即理性认同和感性认同是赢得考官认同的两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所谓理性认同,是考官从理性思维的角度,对于考生作答的内容所持的一种认可态度;而感性认同,更多的来自考官与考生是否“看对眼儿”了。从这个意义上看,赢得考官的理性认同——也就是把题答好,其实比赢得考官的感性认同——也就是让考官“看上你”要来的容易得多。
政策类问题,作答结构为“提出观点——论证观点——落实观点”。在前面的文章中,我针对“论证观点”部分给出了切实有效的“政策分析模型”,不仅解决了如何对政策价值进行评价的问题,也解决了论述阶段的内容填充问题。今天的这篇文章,就带着大家解决一下“提出观点”到底是怎么个提法。
小小的表态,但却有着大大的价值。正所谓开门见山、开篇点题,观点是由分析总结而来,是立论的焦点,是所有想法的高度概括,是后续陈述的主题,是考官迅速摸清考生思维方式的入口。所以做好表态,把提出观点部分说清楚,说明白,说得让考官印象深刻显得尤为重要。在政策类问题中,提出观点要求考生对政策的优劣进行评价,及价值判断。所谓价值判断,无外乎“好”与“不好”,“支持”与“不支持”,“赞成”与“不赞成”,这些词语能够准确的表达考生的态度,从事实层面上讲并没有错;但在考场作答中,仅仅以以上简单苍白的语言来表达观点,显然不够明白、不够清楚,难以让考官印象深刻。相反,那些以复杂词语表态的内容,更让人印象深刻,例如:
表达一:各位考官,对于这项政策的出台,我个人认为是非常好的。(我怎么总觉得这句话有点不通顺呢?)
表达二:各位考官,对于这项政策的出台,我个人认为是极好的。(通顺了,但这是传说中的甄嬛体么?)
表达三:各位考官,对于这项政策的出台,我个人是持支持/赞成态度的。(敢问你不支持不赞成这政策就不能出台么?)
表达四:各位考官,对于这项政策的出台,我个人认为它及时、必要、积极、有效,并且极具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准确,生动,意思完整,让人顿觉神清气爽!)
上述例子中,表达一、二、三中的语言简单苍白,表达四与之形成鲜明对比,让人不由得顿首称赞。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考官对于这些“正确但略显苍白的表态”不感冒呢?这与人的大脑功能机制有关。
人脑是一套极为复杂的系统,但如果依据其功能机制分类,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是脑干,也叫爬虫脑。这个部分极其古老,至少也有几亿年的进化史,地球上现存的脊椎动物都有这个组织和功能。爬虫脑的功能机制很简单——判定周遭环境是否安全并做出应激反应,例如你目睹了一场交通事故,会不自觉的心跳加速;你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很自然的就会感觉到不安。这些其实都是爬虫脑在判定周遭环境为“不安全”后掌控你的身体控制权而做出的应激反应。
第二个部分是情绪脑,也叫边缘系统,它包裹在脑干外围,与其形成一套紧密的反馈系统。情绪脑的功能机制与爬虫脑非常接近,其判定标准为“好”与“恶”。这种功能的进化史也不短,地球上现存的哺乳动物都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好恶的方法,比如小狗喜欢主人会摇尾巴示意,猫在讨厌某样东西时会发出“嘶嘶”的低吼等等。情绪脑在判定好恶时的特点是“非黑即白”,也就是一种情绪式的表达,没有灰色地带,不存在理性思考。
第三个部分就是我们人类所熟知的大脑皮层。它在大脑的最外围,进化史至今也就是几万年而已,很年轻的一个组织。有了大脑皮层的这些褶皱与神经元的作用,我们能进行复杂的理性思维,再也不是非黑即白的情绪表达,而是存在灰色地带的理智评判。人之所以为人,很大的一个标准就在于此。
了解了大脑这三个功能机制,我们再来看看作答的语言:类似“好”与“不好”、“支持”与“不支持”、“赞成”与“不赞成”,这些词语都有一个共性特点——非黑即白,相互对立。也就是说,这类词的特点符合了情绪脑的功能特点。所以,当考生以这种明显带有“情绪式特点”的词语表达自己的观点时,考官接受到这些信号会立刻引起情绪脑的共鸣,而没有指向考官的大脑皮层(即理性思维),自然也就无法引起考官的理性认同。
那么该如何绕过情绪脑直达考官的理性思维呢?复杂。用复杂的词汇表达简单的意思,让意思变得精确、准确、具体、生动。我们知道,类似于“及时、必要、积极、有效、前瞻性、操作性”之类的词语都是人类自造词,是大脑皮层在理性思维下加工的产物,这些词语都带有明显的“理性思维特点”。因此,当考生以这种词语表达观点和态度时,会绕过考官的情绪脑引起考官大脑皮层的神经反应,进而赢得考官的理性认同。因此,考官在听闻这种表态后,产生的感受往往是考生说的“很有道理”。
结论:以复杂的语言和词汇表达简单的意思,准确、精确、生动、具体,直达考官理性思维,引发考官理性认同。至于这些词怎么来的,再仔细看看“政策分析模型”,你一定会有惊喜。
突破阅读难题
在事业单位申论考试中,试题的核心是给定资料,在阅读给定材料的过程中,考生除了需要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和方法外,还要理解相关材料的含义,摸清出题者的意图,分析材料里面包含的深刻内涵,才能真正做到高效、实效、快速作答。
一.理清给定材料的逻辑关系
无论申论的给定资料多么复杂,总是围绕一定的社会现象或热点问题拼合而成,所以它们之间必定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关系,完全有必要也有可能通过一定的方法来理清这种逻辑关系并对它们进行分类。
理清给定材料逻辑关系的方法:1.可按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来梳理;2.可按“现象—问题—危害—原因—已做工作—未来对策”的逻辑来梳理;3.可按对立的逻辑来梳理,如正面和负面、积极和消极、经验和教训等。
二.区分材料的主次关系
考生必须首先弄清楚给定材料的主题,与主题及命题意图关系紧密的材料,是主要材料,是阅读的重点;与主题及命题意图有一定关系但不是很密切的材料,是次要材料,对其应作一般了解;与主题及命题意图没有关系的材料,是无用材料,阅读时一眼带过即可。
三.正确领会主题及出题意图
1.认真阅读给定材料后面的题目及作答要求。考生要研究其中所包含的含义,并从中猜测材料的主题及出题意图。
2.认真研读给定材料的语气及正反逻辑。材料里面所持否定的语气或给定材料里所提出的负面材料较多,则可能表示出题者对于某个问题和做法的否定态度。
3.认真研读给定材料里面的经验与教训。给定材料里面所给出的典型经验常常能够透露出题者对于解决某些问题的做法所持的赞成性意见;而教训则往往透露着出题者对于解决某个问题的做法所持的否定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