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大山里的古董,外国人出了1000万也没卖,如今却是这样
黄荆沟,我的故乡。位于四川盆地的东南部部,是一个美丽的生态小镇。她被四周的群山(小山丘,丘陵)夹在一个如同沟状的狭长地带;到处长满了黄荆,一种有效的治疗价值的草药。故乡因此而得名“黄荆沟"。
黄荆沟境内蕴藏着丰富的煤、石灰石、石英砂等矿产资源,其中煤炭以低磷、低硫的优质原煤而闻名于全国。1910年,英国人带着煤矿开采技术来到黄荆沟,拉开深山小镇煤炭开采序幕。
解放后收回国有被编制为全民所有制企业,并改名为“川威煤矿”,隶属于省属企业。1958年,川威煤矿历时两年,建成全长7.2公里的窄轨铁路。煤矿小火车每节车皮载重8吨,与之配套的铁轨轨距76厘米,时速15公里。在上个世纪川威煤矿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可以说没有威煤的煤“四川的火车就翻不过秦岭,重庆的钢铁厂就炼不成钢!” 它承载了几代人的努力奋斗和幸福梦想。
这座成立在深山的省属煤矿,前后运行达46年之久。带动了当地和周边地带的经济,人来人往,热闹而繁华。但是随着矿井煤炭资源枯竭、产量锐减,每月不足一万吨的产量,仅能勉强维持一天一车次的运力。而且煤矿也下放到地方改名为“威远煤矿"。开始有大量下岗工人举家外迁或外调。终于,于2007年6月停止运行,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成为了深山“活化石”的蒸汽小火车,当今全球仅四川威远黄荆沟和犍为芭蕉沟硕果仅存。同时也吸引了不少外国友人和摄像爱好者前来参观留恋。甚至有外国组织愿意出资1000万购买,但金钱有时也不是万能的。 2006年,威远县政府将威远煤矿小火车·黄泥段窄轨铁路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7月,列为内江市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振乡之宝留住了,也留住了七八十年代威煤人最美好的回忆。
这不,国庆的时候我又回到了久别的故乡一黄荆沟。我还是最先去菜市口旁边看了专人看管的蒸汽窄轨小火车机车头。遮风避雨的房间内,两辆小火车机车头完好,只是陈旧古朴的还是会让人想起它是年代久远的遗留物。虽然没有锈迹般般,但岁月终究还是在它身上刻下了久远的印记。一如现在站在旁边观看它的我。那个曾经喜欢用双手捂耳站在铁道旁看小火车呼啸而过的黄毛丫头,如今身边不也是还复制出了一个曾经有着我模样的孩子吗?岁月无痕,如果没有留住青春,就留着好的回忆吧。
穿过杂草丛生的废旧轨道,沿着青石板的石阶而上,我又来到了威煤俱乐部。陈设依旧,只是喝茶的人却少之又少,如果不是国庆中秋双节,恐怕也难得有人来喝茶吧。站在那被风雨浸蚀的大门口,我仿佛也依稀看见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这里的繁华热闹。那时每每吃饭,我们都要被大人差遗到这里来寻找下班后在这里喝茶聊天的爷爷。人声鼎沸,喝茶的,聊天的,打牌的,热闹之极。我总喜欢在人群里跑来跑去,隅尔也会有爸爸或爷爷的工友给我个糖吃,我便更乐此不彼的成为了叫他回家吃饭的人。
俱乐部旁边的操场坝里,再没有人在里面举行吼叫声不断的蓝球比赛了。那两排球栏也被风吹日晒的锈迹斑斑,仿佛用力一推就会倒下一般。就象旁边石阶上那两棵老树,即使用了木桩撑着,大半个树身也倾向一边,很严重的那种倾斜。再细看时,后面一阶高于一阶的石板上也长满了新鲜的青苔。一直延续到被铁锁紧闭的电影院的门口。我看着在蓝天下静默的电影院,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因为这里曾经是所有年轻煤炭工人和家属最喜欢留恋的地方。也是我在这里邂逅初恋的地方,只是门庭虽依旧,物是人已非!
开始还好好的天,不知不觉又飘起了牛毛细雨。半边街隅尔会有几辆小车经过,车不多,喇叭倒是按地响亮,不为什么,就是觉得以前还好好的街道变得又窄又烂了。虽然行走的人寥寥可数,甚是寂寞和冷清。只有旁边的一处平台上,有一群写生的学生,也只是专注于手里的画笔,难得听见人声。
最后我还去了井口,洞子,六段下的长长石阶……整个小镇给我的感觉就是一声叹息!不过听说这里将会被政府打造成旅游环线,我试目一待,黄荆沟一我的故乡你重生后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