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网

​守护“海”“洋” 和谐共生 每日短讯

发布时间:2023-06-10 08:38:26 来源:科普时报 责任编辑:caobo

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今年的主题为“保护海洋生态系统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那么“海”和“洋”两个字有着怎样的来历呢?

先看看“海”。它从金文直到楷书,基本都是由“氵”和“每”两个部分组成。《说文解字》是这样解释“海”的:“天池也,以纳百川者。从水,每声。”意思是:海是可以容纳百川的天然大池,“水”表示“海”的意义,“每”表示“海”的读音。

“海”的部首“氵”是“水”的变形。带“氵”的字往往与“水”有关,例如“波、涛、汹、涌、江、河、湖、泊、溪、汗、泪、游、泳、洗、澡、沐、浴、清、洁”等。


【资料图】

实际上,“海”中的“每”不仅表示读音,也可以表示意义。因为甲骨文中“母”的另一种写法就是“每”,字形像是一个跪着的女性,胸前有双乳,头发上插有饰物,整体上是一个已婚女性的形象,就是指“母亲”。因此“海”通常被理解成“水的母亲”,因为海可以孕育各种水流。

“海”的本来意义是海洋,也就是汇集江河流水的最大水域。例如荀子《劝学》:“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意思是:不积累细小的水流,就不可能汇成江海。《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意思是:不可与井底之蛙谈论大海,因为它的眼界受到狭小住处的局限。《淮南子·汜论》:“百川异源,而皆归于海。”意思是:各种水流源头虽然各不相同,但最后都会回归到大海。

“海”后来也可以指大的湖泊。杜甫《兵车行》:“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意思是:您没看见青海边的古战场上,自古以来白骨遍野无人去收。青海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古代曾被称作“鲜水﹑西海、卑禾羌海”等,到北魏时开始改名为青海。

再看看“洋”。它的小篆、隶书、楷书、草书和行书的字形基本上都是由“氵”和“羊”两部分组成的,“氵”表示“洋”的意义,“羊”表示“洋”的读音。

根据《说文解字》的记载,“洋”本来是古代的水名。由于洋中存储的水多,后来“洋”可以用来指数量多。《汉书·司马相如传》:“盖闻中国有至仁焉,德洋恩普,物靡不得其所。”意思是:听说中国有最好的仁政,德惠多,恩泽广,万物没有得不到合适位置的。

“洋”还可以用来指地球表面比海更大的水域,与“洲”相对,现在一般称作“海洋”,如地球上的七大洲、四大洋。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记载:“黑水洋,即北海洋也,其色黯湛渊沦,正黑如墨。”意思是:黑水洋就是北海洋,它的颜色暗淡不明,有微小的波浪,纯黑的颜色像墨汁一样。

我国古代是一个内陆型国家,是一种农耕文明,与海洋文明国家有所区别,因此“洋”还可以用来指“外国的”,如过去将外国人称作“洋人”。以往火柴来自国外,被称作“洋火”;从国外进口的煤油﹑汽油等被称作“洋油”。

由于西方一些国家的工业化进程早,也更早进入现代化社会,因此“洋”还可以指“现代化”的,与“土(指地方性的)”相对,如“土洋结合”。

(作者系广西语言学会理事、文学博士、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系教师)

标签:

上一篇:膏药行业前景广阔 仙佑集团未来发展不可限量
下一篇:最后一页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