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网

高利:守护麦田“防疫师”

发布时间:2022-06-10 05:34:57 来源:科普时报 责任编辑:caobo

图为高利(左一)在麦田采取土壤样品,用于检测土壤中的病原物。(受访者提供)

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的今天,跨国旅行要通过隔离和接种疫苗形成免疫屏障。那么,危害我国粮食安全的检疫性病害,也能用隔离和“打疫苗”将其拒之于国门之外?作为刚刚当选的2022年北京“最美科技工作者”,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高利,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

“对于农业科技工作者来讲,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这四个方面,要有毅力有韧劲儿,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做下去,让科技力量为粮食安全生产保驾护航。”高利不仅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迎难而上,破解国际检疫性病害

所有危害粮食作物导致大幅减产的病害,都牵动着千千万万粮农的心。

作为一种重要的国际检疫性病害,小麦矮腥黑穗病是麦类黑穗病中危害最大、极难防治的检疫性病害之一,在我国被列为最高级别的一类检疫性病害。

“小麦矮腥黑穗病可导致小麦减产80%以上,甚至绝产。”高利告诉科普时报记者,该病害除了产量损失之外,还严重影响面粉品质,感染矮腥黑穗病菌的小麦籽粒后期会被菌瘿替代,病菌中含有大量的三甲胺类化合物,散发出浓烈的鱼腥臭味,其制成的食物或饲料,可能引发人畜恶心、呕吐等中毒症状,在人畜排泄的粪便中残存的冬孢子,仍具备生存和侵染能力。

尤为重要的是,该病原菌抗逆性极强,能够在土壤中“潜伏”存活长达10余年,寄主多达80余种。高利特别提醒:“该病害可通过土壤和种子进行传播,一旦入侵我国,后患无穷。”

但是,由于小麦矮腥黑穗病菌很难鉴别,还有小麦光腥黑穗病菌和小麦网腥黑穗病菌两个“亲兄弟”,它们的病原及症状非常相似,因而许多检疫工作者时常会产生错报、误报,影响防控策略与防控措施的实施。

针对这些难题,高利潜心投入对小麦矮腥黑穗病等病害的快速检测,以及侵染机制等方面的研究,目的是让人们有可能在第一时间发现病害,进而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将损失降至最低。

筑牢屏障,建立全新侵染机制与检测体系

“但是真正开始做,才知道这件事有多难。”高利说。

之前,小麦矮腥黑穗病菌检测主要依靠病原菌的形态学检测及冬孢子萌发实验。“两种检测方法均有缺陷。”高利解释,形态学检测中小麦矮腥黑穗病菌和网腥黑穗病菌的检测指标有很大程度的重合,即使经验丰富的检疫人员也会存在误判或者错判。而萌发实验耗时较长,即使在最适合的环境条件下,矮腥黑穗病菌萌发也约需40天。如果等萌发实验做完再决定进口小麦的去向,就会影响通关效率。

在研究小麦矮腥黑穗病初期,高利也并非一帆风顺。

“因为小麦矮腥黑穗病属于国际检疫性病害,国内对其认识了解的少,参考文献也不多,相关研究基础十分薄弱。”高利告诉记者,最主要的是,小麦侵染矮腥黑穗病的典型症状出现较晚,与小麦锈病等其他真菌病害相比,后者只要2周左右就会出现症状,而前者则要4个月左右,周期特别漫长,研究进度很慢。

“我们尽可能通过自身努力弥补短板,克服困难。”功夫不负有心人,高利在小麦矮腥黑穗病检测监测、侵染机制等方面取得重要研究结果:建立多种检测体系,为严守国门生物安全提供了技术支持;发现全新侵染机制,为病害防控策略和技术提供了理论基础。

如今,高利正致力于抗病种质资源的培育,相当于给作物打疫苗,提高作物免疫力的同时,又增强其抵制病害的能力。

防病治病,现场指导农民科学种麦

高利喜欢田园生活,上大学的目标很明确,始终坚守着:“让科研成果之花绽放在希望的田野上。”

隔三差五,高利就会收到各地邮递来的一些小麦病害样品,请她帮忙鉴定。

每次收到寄来的样品,高利都会放下手上的工作,第一时间进行鉴定并及时反馈鉴定结果,给出处置建议。

十多年来,这样的免费咨询高利都不知道提供了多少次,这项工作也成了她保留的社会服务性活动。“就像是新冠肺炎患者需要医生及时救治,疑似小麦病害样品也需要有效处置,我们有责任给农民提供专业的建议。”高利说。

不仅如此,高利还为植物检疫一线人员、植保农技人员,及麦区农民等,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培训活动。

高利除了长期检测监测小麦病害外,只要有时间还会亲自到现场去查看小麦生长情况。她建议,小麦播种前要检测种子是否携带病原菌;推广种子包衣技术,可有效预防小麦土传病害;高风险麦区尽量种植春小麦,通过轮作,适时晚播等农事操作进行病害的预防。

我国是产麦大国,但每年仍需进口大量小麦,急需迅速、准确检测和有效防控技术和资源的储备。“守住这道防线,我们责无旁贷。”高利说。

标签: 矮腥黑穗病 腥黑穗病 国际检疫

上一篇:
下一篇: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