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网

世界报道:大熊猫为何“变”成棕色了

发布时间:2023-02-03 17:46:09 来源:科普时报 责任编辑:caobo

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秦岭人与自然宣教馆”馆藏品中,有一具名为“丹丹”的棕白体色大熊猫标本,被誉为“镇馆之宝”。23年来,每一位进入馆内的访客,无不被端坐馆中的“彩色大熊猫”吸引。那么,它与常见的大熊猫有什么关系呢?

2岁的“七仔”和小伙伴“二郎”在一起。徐光岚 摄

仅在秦岭腹地偶见


【资料图】

“丹丹”是首只科学记载的棕白体色大熊猫,1985年3月26日被发现于佛坪保护区大古坪保护站辖区内。

迄今为止,共科学记录10只棕色大熊猫,其中6只在位于秦岭腹地中段南坡的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被发现,其余4次在保护区的相邻区域。此处数量单位不使用“只(次)”,是依据发现时间、野生大熊猫家域面积、动物被发现时的年龄等因素,排除了重复发现的可能。

目前,生活在位于秦岭北麓的秦岭大熊猫研究中心的“七仔”是第七只科学记载的棕色大熊猫,于2009年10月在佛坪保护区三官庙保护站辖区内发现,也是目前全球范围内唯一一只公众可以眼见为实的棕色大熊猫活体。

并非独立物种

“丹丹”是目前唯一一只后代被科学记录的棕色大熊猫,除了体毛颜色特别之外,它的生物学特性与黑白色大熊猫没有差异。进入人工圈养状态后,产下3只幼崽,全是黑白色大熊猫。

1991年6月22日,在佛坪保护区内光头山一带拍摄到一只黑白体色大熊猫母兽带领1只棕色大熊猫幼崽跑进竹林,这是第3只科学记载棕色大熊猫。这张不甚清晰的影像,证明棕色大熊猫为黑白大熊猫所生。

佛坪保护区巡护员目睹了发生在2009年春天的一场野生大熊猫聚群争偶大战,现场没有棕色大熊猫,并确定一只名叫“喜悦”的大熊猫是“七仔”的父本。此后,在十余年的野生大熊猫聚群争偶监测中,“喜悦”每年都出现在交配场,并多次夺得交配权。“七仔”之后,在佛坪保护区内再未发现棕色大熊猫踪影,由此推测“七仔”的棕色基因大概率来自母亲。

综上,可以判断棕色大熊猫属于秦岭大熊猫种群的特殊色型,是秦岭大熊猫的特色、特别成员。

为什么有特殊色型

秦岭腹地频繁发现棕色大熊猫,目前有基因突变说、性状返祖说、微量元素说、隐性基因纯合说等推测,但均不能解释特殊色型大熊猫没有其他中间色型。可能棕色在大熊猫物种某一进化期短暂出现过,也可能棕色是在进化和适应的进程中被物种所放弃。

“七仔”被发现后即离开野外生活环境。在圈养过程中,发现它的成长、食性、作息、喜爱等与其他黑白大熊猫没有差异。在与大熊猫小伙伴一起长大的过程中,“七仔”不争不抢,很乖,显得弱、笨、憨、迟钝,体现出竞争力弱、主动性差、依赖性强等弱点,能否在险象环生的丛林中建立领地、保护领地、抢占先机,令人不乐观。

在繁殖生态方面,棕色大熊猫也显得不乐观。以“七仔”为例,尽管研究中心在自然交配、人工受精等方面给予“七仔”与其他种公兽以同等机会,它至2022年夏天仍没有后代。

具有棕色基因的大熊猫繁殖和遗传都值得探讨。假设在野外,母熊猫生下双胞胎,其中1只棕色幼崽,母熊猫会放弃相比弱小的1只,棕色幼崽大概率是被放弃的首选;假设母熊猫只生下1只棕色幼崽,如果是1只雌性个体,成年后它生下的孩子不一定是棕色,比如“丹丹”的后代。如果幼崽是一位雄性个体,在野外的聚群争偶中,它的胜率如何呢?唯一能随时拿来参考的“七仔”,虽已“壮年”却没有后代。

“丹丹”在野外发现时,是成年个体,十分孱弱。抢救成功后,它在西安动物园生活15年,其健康、成长、爱情、后代等被无以复加地关注。它的孩子中,仅“秦秦”存活至中年,于17岁时去世,没有留下后代。

野生大熊猫的繁殖策略是一种优选加保险方式,保证了强壮的基因得以传递。假如“秦秦”和“七仔”生活在野外,以它俩腼腆有余、勇武不足的表现,不大可能在聚群争偶大战中获胜。

每个物种的体量、长相、寿命等生态学特征,都是生物学特性的结果。关注棕色大熊猫,对研究大型动物种群演化、生理和健康等方面有意义,但对大熊猫野外种群保护、栖息地修复、野外种群复壮等没有实际意义。

标签: 棕色大熊猫 野生大熊猫 科学记录

上一篇:
下一篇: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