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网

推动河西国家玉米育繁制种基地振兴 推进商业化育种平台发展

发布时间:2021-09-29 11:23:16 来源:科技日报 责任编辑:caobo

“组建玉米产业企业创新联合体,通过组织省内外玉米制种领域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上中下游企业创新资源,实现玉米种质资源原始创新重大突破,产出一批突破性玉米新品种,为建设‘种业强省’提供科技支撑。”9月28日,甘肃省组织召开振兴河西国家玉米繁育制种基地座谈会,提出通过组建创新联合体,推动河西国家玉米育繁制种基地振兴。同时召开玉米种质资源创新与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创新联合体组建方案论证会,对方案的合理性、可行性、可操作性进行专家论证。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业是农业发展的根基,良种对现代农业发展的作用,堪比高新技术装备对现代工业发展的作用。

“甘肃省具有建成高水平现代玉米制种基地的科技、自然资源和产业基础”。甘肃省副省长张世珍表示,甘肃属于干旱和半干旱农业区,常年气候干燥、降雨量少,昼夜温差较大,气候条件独特,非常适宜玉米制种产业的发展。经过多年努力,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尤其是位于甘肃西部的河西走廊和中部的沿黄灌区,具有优越的灌溉条件,适宜建设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水肥一体化玉米制种基地。其中,“张掖玉米种子”已获得全国唯一的种子国家地理商标证书,张掖市及甘州区等7个县(区)被认定为国家级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2020年,全省玉米制种面积129.6万亩,产种5.46亿公斤,分别占全国总面积和总产量的55.6%和59.7%,90%销往黄淮海、东北等26个省份,保障了全国50%以上的大田玉米用种。

“同时,制约河西国家玉米繁育制种基地发展的制约因素也比较突出”。张世珍表示,还存在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相对滞后、种质创新和育种技术相对薄弱、企业竞争力不强,育种创新能力较低、土壤质量下降严重、生产环境隐患多等问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玉米遗传育种学家戴景瑞长期担任着甘肃省内首个种子行业院士专家工作站—敦煌种业院士专家工作站的首席专家,通过多年的合作,见证了敦煌种业在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体系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显著成效,也对于以龙头企业为引领的产学研融合体系的创新能力充满信心。他认为,要旗帜鲜明的开展种业联合攻关体制机制的创新,打造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引领的产学研一体化新机制。

通过前期大量论证,甘肃省认真梳理制约甘肃玉米制种发展的产业问题、科学问题和技术问题,整合优势创新资源集中开展联合攻关和技术合作,提出了构建以甘肃省敦煌种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牵头单位的创新联合体。联合体以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张掖金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敦煌先锋良种有限公司、甘肃省种子总站、华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创新型企业为主体,开展联合攻关。

甘肃省敦煌种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酒泉市属国有企业、A股上市公司,主要从事农作物种子的研发、生产、加工、销售以及农产品深加工业务。公司现有注册资本5.28亿元,总资产16.64亿元,年实现营业收入近10亿元,是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农业部首批育繁推一体化种子经营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多年来,以实施科技创新驱动战略作为推动现代种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抓手,不断强化科技创新,加大科技投入,聚合多种创新要素,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工作,建设全产业链现代种业体系,大力推进商业化育种平台发展,扛起“打赢种业翻身仗”的使命担当。

联合体组建后,将开展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保护利用、种质资源鉴定评价与优异资源挖掘、优异种质创制及新品种选育、玉米制种配套机械研发推广、种子繁育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重大玉米新品种示范推广等领域研发。

“到2023年,形成玉米种业行业具备全国影响力的技术创新联合体,种质资源保护能力显著增强,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产出一批支撑甘肃省乡村振兴的重大玉米新品种,培育一批领军性创新企业,市场竞争力强和生产需求的新品种及配套系,健全以种质资源收集评价与创新、基础理论与共性技术研究为主的种业基础研究体系,形成以育种企业为主体、产学研企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育种体系与品种测试体系,基本建成与现代种业相适应的良种繁育体系,制种繁种基地机械化率达到80%以上,显著提升甘肃省种业在全国的位势。”张世珍说。(科技日报记者 颉满斌)

标签: 玉米育繁制种 基地 商业化 育种平台

上一篇:科研人员开发出纳米探针 有助于开发通用靶向药物递送工具
下一篇:俄罗斯拟实施首次载人登月任务 已公布载人登月任务可行性研究招标书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