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网

广州科普大讲坛:绿色技术创新赋能,把握双碳发展先机

发布时间:2021-11-29 19:34:46 来源:财讯网 责任编辑:caobo

目前,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已成为一场经济社会领域广泛而深刻的系统变革,同时也对产业结构、经济增长方式、法律制度保障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此大趋势下,广州乃至大湾区面临着哪些挑战和机遇?11月26日上午,由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广州日报社主办,广州市科学技术发展中心、广东广播电视台珠江经济台承办,广州南沙湿地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广州碳中和科学研究院、广东省低碳产业技术协会协办的广州科普大讲坛第191期《绿色技术创新赋能,把握双碳发展先机》在南沙湿地开讲,邀请了林业、海洋、地球科学领域的专家,与市民分享“碳达峰”“碳中和”的知识,共同聚焦“双碳”背后的绿色工业革命。

助力碳中和的“海洋卫士”红树林

实现“双碳”目标,加强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增加温室气体的吸收是主要途径之一。“全球红树林总面积仅占全球海面积的0.5%,但其埋藏在沉积物中的碳却占10%至15%。”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碳汇研究团队首席专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蔡坚以红树林生态系统为例讲解了生态碳汇的相关内容。

蔡坚教授作《红树林湿地碳汇》报告

据蔡坚介绍,作为植物的红树林和森林、草原一样发挥着绿碳的功能,而且主要分布于沉积型海岸河口的红树林,能够捕获被冲积至下游的大量外源碳,并积累在根部所在的沉积物中,在潮汐过程中,红树林的沉积物因缺氧而分解速度慢,不断增加并被埋藏到更深的土层,这些沉积物中的碳能够在百年到上万年尺度上处于稳定状态而不会释放回大气中,从而实现稳定持续的储碳。

乘风破浪的漂浮式风电

实现“双碳”目标,除加强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增加温室气体的吸收外,还需要从源头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而风电作为清洁可再生能源主体核心之一,在中国的能源结构转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华南理工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系副主任、副教授樊天慧从2018年起便开始进行深远海浮式风电开发的研究工作。

樊天慧教授作《海上漂浮式风电》报告

樊天慧介绍到,人口密集工业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开发海上风电相对陆上风电更具价比,但由于海空间资源有限,海上风电的发展也必然像过去油气工业的发展轨迹,不断地从浅海走向深远海,而海上风机支撑结构形式也将伴随水深变化,从固定式支撑结构到漂浮式支撑结构演变。“中国南海有着非常广阔的地域和空间,我们未来的海上风电一定会走向深远海,在走向深远海这个过程中我们海上漂浮式风电,一定是开发深远海风资源的必由之路。”樊天慧表示。

据悉,樊天慧与项目团队目前已顺利完成了我国首个漂浮式风电的建设。“广东省许多电力来自于西电东送。第一座漂浮式风电出现后,广东的能源安全将获得更多保障。”樊天慧说到。

把握“双碳”发展先机

“碳达峰”“碳中和”不但推动着我国能源环境的变革,同时也在其他领域影响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甚至改变我们生产和消费的方式。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周永章介绍到,在交通领域,研发生产利用清洁能源的新能源汽车,以及发展智能交通,都是大湾区重点规划的方向,而建筑领域,则是国家正大力推进的一个领域,如何在建筑规划建设到投入使用的这个过程里,更好地实现低碳化,周永章认为未来可能将会十分重要。“现在很多地方的建筑都说只有三十年的生命周期,比发达国家百年的生命周期要短得多,这其实等于我们碳排放就多了。因为建筑排放的二氧化碳都会摊到使用年限里面来。”周永章解释道。“使用的时间越长,摊到每年的就会越少,所以提升建筑质量,延长生命周期,也是接下来非常重要的一个方向。”

周永章教授作《“双碳”目标下大湾区和广州的机遇与挑战》报告

周永章表示,未来碳达峰、碳中和将会从技术、产业、资本,甚至是能源安全、地缘政治等方面来改变世界,而他认为,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世界非常重要的一个增长极,在实现“双碳”目标的道路上存在着许多机遇。“我们大湾区里边有着很好的基础,不管是技术、产业,还是资本,所以我们只要依托基础,完全可以在‘双碳’目标的大格局下,找到我们的发展机会。”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标签: 把握 双碳 发展

上一篇:聚焦成本效率 晶科能源N型TOPCON引领产业化发展再提速
下一篇:科顺“一次防水”整体系统方案落地,护航国药物流办公大楼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