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网

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学生成长的必修课

发布时间:2023-06-13 09:03:47 来源:浙江教育报 责任编辑:caobo


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学生成长的必修课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黄忠敬

新时代,我国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越来越强调关注人,强调学生的身心健康、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这就要求教育从“育分”走向“育人”,改革重智育轻德育、重应试轻素养、重知识轻体验等现象,要超越学科学习,更加注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心理健康发展。


(相关资料图)

通过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培养,可以帮助预防诸如校园欺凌、暴力冲突等的发生。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培养,就成为学生成长的必修课。那么,什么是社会与情感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

教育的情感转向

从世界范围来看,教育发生了情感转向。这种转向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经历了一个过程。这种转向有三次:第一次,从认知到情感的转向,也就是从智商到情商的转向;第二次,从心理到教育的转向,即从心理学领域到了教育学领域;第三次,从国家到国际的转向,不仅在国家层面上,甚至在国际层面上形成全球改革运动。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直到目前仍然在转向的过程之中。全球逐步兴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情商教育运动,情商教育越来越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的学校教育需要培养一个具有认知、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完整的孩子”,才能更好地应对21世纪的挑战。

之所以发生这种转向,是因为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情商比智商更重要,情商更能预测人的成功和幸福。研究发现,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好的孩子,有更好的学业成绩,在未来有更好的工作与更高的收入,实施暴力等反社会行为的风险更低。社会与情感能力和认知技能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例如,一个非常有纪律且能持之以恒的孩子比一个数学水平相当但纪律和毅力较低的孩子更有可能提高其数学技能。纪律和毅力使孩子更有可能勤奋地完成家庭作业。PISA测评的数据也证明,学生的成就动机、学习意愿与投入的专注度等,在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掌握学术科目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情感在教育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情感影响人的注意、记忆和学习方式;第二,情感对决策有很大作用,以前情感往往被看作是决策的绊脚石,但如今研究发现情感同样可以成为决策的巨大财富;第三,情感对促进社会关系作用巨大,例如,我们的感觉和如何理解别人的感觉会促使我们采取向前或逃避的行为;第四,情感影响人的身心健康,不愉快的情感会导致焦虑或沮丧,过分的紧张会损害身心健康。

如何理解社会与情感能力

社会与情感能力,不能简化为“社会情感能力”(社会的情感能力或社会性情感能力),它既包括社会能力,也包括情感能力。

社会能力主要是指人们为了实现目标任务对自己和他人所生活的社会世界的认识与理解以及决策和行为的能力,主要包括责任能力、合作能力、社交能力、负责任决策和亲社会行为等。

情感能力主要是指识别、理解、表达和管理情绪情感的能力。情感既包括情绪,也包括心情,既有生理性、神经性的,也有文化性和社会性的。情感是在情绪基础上的更高级的主观体验,比如自我概念、信念、动机、认知和理性决策等。情感传递着人的关系的意义,包括与自己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情绪和情感连接在一起,是一个从生物性、生理性向情境性和文化性不断发展的过程,从基本相对较低的情绪感知能力,发展到更复杂的推理和决策以及管理情绪的能力。

从个人层面来说,社会与情感能力就是个人的自我意识和管理能力,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从人际层面来说,社会与情感能力是指意识别人的情绪、情感和需要,建立和维持合作、建构性和互惠性的关系的能力。社会与情感能力强意味着能有效地管理个人、社会和环境变化,灵活地应对周边环境、解决问题,做出合理决策。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把社会与情感能力界定为个人的综合能力。它是个人想法、情感与行为的一贯表现,通过正式和非正式学习经验获得发展,是整个人一生中社会经济结果的重要驱动力。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把社会与情感更看作是能力而非品格特质,是可培养可塑造的。

基于“大五人格”理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界定了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具体内容,包括五个维度,即任务能力(尽责性)、情绪调节(情绪稳定性)、开放能力(开放性)、协作能力(宜人性)和交往能力(外向性)。每个维度又分为三个方面:任务能力包括责任感、毅力和自控力,情绪调节包括抗压力、乐观和情绪控制,开放能力包括包容度、好奇心和创造性,协作能力包括共情、信任和合作,交往能力包括乐群、果敢和活力。共计15项社会与情感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

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培养需要发挥学校、家庭和社区之间的合力,形成家校社共育的教育生态环境。良好、和谐、温暖的家庭教育能够营造一种积极健康的依恋关系,给孩子带来安全感。

例如,父母多参与孩子学校活动,多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可以改善家庭和学校的环境,培养孩子的社交和认知能力。需要加强学校与社区的合作,开展学校与校外教育的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或者通过服务学习、项目式学习等方式,加强体验性学习和真实性学习。

学校是培养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的主阵地,这里就学校教育的培养策略提出几点思考:

首先,营造关爱的学校氛围。学校要营造支持性的、关爱性的,而不是惩罚性的环境;要营造合作性的而不是竞争的,信任的而不是责备的环境。学校可以针对全体学生、有风险学生和有问题学生建立三级教育体系。一级针对所有学生的社会与情感能力普及教育,实施全员育人、全学科育人和全过程育人,主要由学科教师、德育工作者和班主任等来实施;二级针对部分风险学生的社会与情感能力特需教育,主要由班主任、学校顾问和社会工作者来实施;三级针对少数问题学生的个性化教育,主要由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和家长等来实施。这些主体有不同的岗位职责,针对不同学生在不同层面开展社会与情感能力教育,同时相互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其次,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生态。学生的校园适应性、学校归属感、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对他们的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影响很大。教学是一种情感性的实践,教与学都涉及情感理解和师生关系的质量,要倡导适应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激发学生的合作、利他行为。教师的工作是一种重要的情感工作,要提升教师自身的社会与情感能力,这是提升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前提。教师通过情感脚手架,支持课堂上的学生情感发展。

最后,关注优势领域和成长性思维的学生评估。社会与情感能力重视表现性评估和赏识评估,要关注学生的优势领域和成长性思维。成长性思维认为能力是可增长、可塑造和可调控的,反对把能力看作是天生的,无法改变的观点。成长性思维是影响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的重要思维品质,对培养学生的社会与情感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标签:

上一篇:龙佰集团:公司生产的磷酸铁已进入到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前端供应链-天天滚动
下一篇:最后一页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