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慧耍小聪明,把自己给坑死了
近几年负面缠身的大智慧终于迎来难得的好消息,新湖集团在6月10号战略入股大智慧,成为大智慧的第二大股东。说起来也是心酸,曾经金融信息服务领域的老大如今沦落到年年亏损、要靠“白衣骑士”来拯救的地步。
大智慧的“小聪明
大智慧曾是金融服务商的老大,利润一度比东方财富和同花顺加起来还多。2011年,大智慧登陆主板,募集资金超15亿,有钱了就开始买买买,先后买了13家企业,一时风光无二。转折点发生在2013年,为避免连年亏损被ST,大智慧耍了个小聪明,虚增当年利润,把亏损变为盈利,躲过一劫。
没想到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企业命运,大智慧的这个小聪明使得自己在2016年被证监会查处,进而影响了收购湘财证券的战略部署,错失布局互联网券商的大机遇。与此同时,竞争对手东方财富收购了同信证券,成为第一家获得A股券商牌照的互联网公司,成功赶上互联网+券商的风口,当年营收达到28.1亿元(2015年6.12亿),净利润居然有18.5亿(2015年1.66亿)。错失良机的大智慧只能病急乱投医,烧了14亿去搞直播,结果亏了17个亿。到今天,东方财富的总市值达536亿,而大智慧却只有85亿。
只要有利可得,“小聪明”就是“大智慧”
对于大智慧的作死,很多人都觉得根本就是自找的。如果不因为信批违规被处罚,顺利收购湘财的话,在互联网+金融的风口下,大智慧也不会到今天这个地步。这样想,大智慧的结局很大程度是自讨苦吃,自食苦果,不值得惋惜。
但从另一角度看,大智慧的小聪明又是很“自然”,很符合“理性”的。对于公司来讲,趋利避害永远是第一行为准则。在经过理性的计算衡量后,只要收益大于成本,公司必然会以此行动。对大智慧来讲,证监会对信批违规的处罚充其量不过小小的罚款,跟在股市中继续募资的钱相比,简直是九牛一毛。事实上也确实如此,证监会对大智慧处于顶格罚款不过60万,违法的成本太小了。
大智慧的“小聪明”不是个例,今年证监会前三个月通报的50宗案件就有18宗是信息披露违规违法,近期就有国农科技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证监会立案调查,世茂股份存在信批违规董事长被上交所监管关注。正是有着收益肯定大于成本的预期,A股的大智慧们才会一次又一次重复小聪明,甚至会把它当做企业生存的“大智慧”。
监管智慧受考验
这些层出不穷、屡禁不止的信披违规事件,反映出我们证券资本市场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尤其惩罚力度不足的缺陷。虽然近年来证监会加大了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案件的处罚力度,受损害的投资者也可以依法追回自己的损失。但是《证券法》和《公司法》对违反信息披露的处罚最多是罚款或者禁入市场,处罚力度还是不足。
对于信批违规的处罚,我们可以看看成熟的美国证券市场是怎么做的。美国的信息披露制度很完善,只要有可能影响投资者决策的信息都应以披露,对于公司的信批违规进行严厉处罚。从大家都知晓的分众传媒重罚事件可见一斑,2015年分众传媒因在申报文件虚假披露信息被美国证监会重罚5560万美元。
信批违规造成的损失,最终还是普通的投资者买单,长此以往,将会造成股票市场畸形发展。因此要想更好的发挥监管市场、保护投资者的作用,监管机构要做的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