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越忙越穷?大师兄告诉你真相!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
我们都在为买房、买车、事业和家庭不断忙碌着。
似乎只有不停歇往前冲,人生才有希望…
然而有没有想过,低质量的忙碌,
让人没有了停下来思考的空隙。
有的人喜欢攒钱,人生的信条就是勤奋和节约。
也有的人太急着成功,给自己定下了很多不切实际的目标。
大部分时候,盲目的努力,都是瞎忙活。
欢迎收听《向钱向钱向钱》第十四期节目,
反鸡汤教主大师兄教你怎样高效理财!
《周周向钱侃》
今天,我们总是很浮躁。这种浮躁源自我们本身的太过着急,还有现实的无奈。
看看人家三十岁前买房、买车,还拥有事业和家庭,
再看看自己,物质聊以生存,感情毫无着落。
怎么能不精神紧张、惴惴不安?于是我们产生了一种错觉,仿佛唯有拥有一种“快”感,不停歇往前冲,我们的人生才有希望。
低质量的忙碌,意味着一个人的大脑始终沿着惯性运转,没有停下来思考的空隙。
在我们的理财生活中,我们也习惯于随着心情去做,有人喜欢攒钱,人生的信条就是勤奋和节约。也有人太着急,给自己定下了很多不切实际的目标。
我来说一下我身边的两位朋友,他们有不同的理财观和方法。
第一位朋友是老张。
老张是国企供暖公司的老员工,工作20多年了,带过很多徒弟。
每月的工资不多,只有5000多元,妻子的工资也不多,但夫妻俩都喜欢精打细算,
20年来,除去生活和一些必须的开销外,靠节省存下钱攒下也有30万元了。
在他的眼里,理财就是勤奋和节约。
勤奋就是要努力工作,在单位当个小领导,努力赚钱;而节约就是平时该节省的就一定要节省,很少买新衣服,也很少出去旅游,家具、电器也是一用好几年。
老张觉得,留下这些钱可以在以后给儿子买房子用,虽然不多,但儿子刚15岁,两口子也还没退休,还能再攒,而且即使就这么多,也能帮儿子减少些压力。
“万!元!户!”这个响当当的头衔,在70年代末,简直就是土豪的代名词。即便是在一线大城市,那也是令人刮目相看的。
那时候米价大概0.2元,肉价1元,走亲戚送礼2元左右,压岁钱0.1-0.2元,1万元简直可以数十年不愁吃穿了……
不过,随着近四十年通货膨胀的侵蚀,“万元户”已经成为历史概念。那么现在多少财富才相当于以前的“万元户”?来自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钟伟的一篇权威学术研究报告,答案是:255万!
老张并不知道通胀率的厉害。假设未来20年的平均通胀率是4%,那么他的25万元会缩水多少呢?
怎么计算呢?
很简单,用(1-4%)^20(20次方)然后乘以25万元,就能得出结果11万零5百元,也就是说20年后的25万元也就是现在的11万,贬值超过50%。
不过要说的这只是计算了国内商品价格的通胀,这些年最让我们感受到通胀压力的主要还是房地产,而房地产并不会算入商品价格也就是CPI之中,所以真实的通胀率要比每年公开的CPI高出很多。
第二位朋友是小杨。
小杨是一位中层白领,大龄单身男青年,收入还算可观,去除五险一金和税收每月也还有12000元的收入。除了每月要支付房屋租金,没有什么生活压力,也没有什么过多的消费欲望,平时会认真的进行记账,一年大概能存下8万元。
他听说理财很重要,常听人们说不能把钱闲置,他觉得每月都能剩下一部分钱,很想每个月都购买一些理财。他常说,从1元变100元容易,但从100元变1000元就很难了,如果不努力做点什么,不然什么时候才能走上更高阶层。
但他发现,如果每月购买理财产品,有时遇到朋友借钱、结婚随份子,但钱都已经用在理财产品上,都会闹得自己很尴尬,不得不向朋友借钱。
其实,不管是老张还是小杨,盲目的努力,都是瞎忙活。
理财最重要的不是省吃俭用,而是合理分配。而我们越急功近利,就会越躁动,越焦虑。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当然有人会比我们跑得快几步。但如果我们合理规划,没准也能跑出自己的节奏。
四大账户是对家庭理财的很好的规划,被很多家庭理财所熟知。但四大账户该如何分配呢?为何要按照一定的固定比例来分配呢?
第一个账户叫日常开销和应急账户。就是我们常说的每年要花的钱。
但要花的钱并不是指生活中吃饭、租房、水电费等必须要用的开销,而是用来购物、买衣服、美容、旅游等的资金,一般可以留存20%,放在活期储蓄银行卡中来存储。
小杨从每年8万元留下的钱留下16000元,平均每月下来可以有1000多元。
为何要留下20%呢,就是要保障我们可以在平时有些周转用的资金。如果10%是8000元就会显得有些紧缩,俗话说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嘛,要是真遇到什么急事用不到钱,那可就真的尴尬了。
而如果它占比过高,我们就没有钱准备其他账户了。
第二个账户被称为杠杆账户。简单来说,就是用来购买保险的金额。
一般来说10%就足够了。
第二个账户也就是保命的钱,为的是购买保险,以小博大,专门解决突发的大额开支。对于小杨来说,每年8000元去购买意外重疾保障,已经算是不少了。
这个账户虽然平时看不到什么作用,但是到关键的时刻,只有它才能保障我们不会为了急用钱卖车卖房,股票低价套现,到处借钱。如果没有这个账户,我们家庭资产就随时面临风险,所以叫保命的钱。
第三个账户是用来生钱的钱,也是高风险的投资账户
一般来说可以占用我们30%的收入,重在收益。
不过,投资≠理财,看得见收益就看得风险。比如股票、基金、房产等,都是高风险的投资工具,但这个账户的目的就是要创造高收益。
但同时,要赚得起也要亏得起,无论盈亏,30%的年收入,并不能对我们造成致命性的打击,这样才能从容的抉择。
只是这个账户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偏向性,很多人买股票第一年占比按照30%赚了很多钱,第二年就用总收入80%的钱去买股票,结果全都套在里面。所以,我们都要时刻保持清醒,按照分配比例进行投资。
第四个账户是要留下保本升值的钱,这部分应该存下40%。
它包括养老金、子女教育金、债券、分红险,本金安全、收益稳定、持续成长
第四个账户是长期受益账户,也就是保本升值的钱,一般占家庭资产的40%。
为何要保留这么高的比例呢?
拿小杨来说吧,如果他每年使用40%的收入32000元来进行投资,坚持20年,每年保持收益率3%。那么20年后他的资金将变成86万元。
这是如何计算出来的呢?
计算的方法稍微有点长,大家可要竖起耳朵仔细听啊
(1+3%)^20(20次方)减去1,用得出来的结果乘以每年我们投入的本金,也就是32000元,最后除以收益率3%,最终得到86万元。
不过呢,如果小杨想跑赢通胀,每年3%收益的保本账户就做不到了
我们前面说到,假设未来20年的通胀率在4%。
如果他想跑赢通胀,他就要每年保持5%的收益率。
而对于保本账户来说,低风险理财其实是完全跑输了通胀的。所以,占比40%的保本账户完全是为了保障我们的本金在未来不会有太大损失,收益不一定高,但却是长期稳定的。这样才能给高风险的投资账户留下更多余地。
当我们工作渐渐稳定,当有了钱可以去旅游,可以逛商场,可以在淘宝一口气买下好多东西的时候,我们也许会想,是不是该开始做做理财了。
对于刚刚开始理财不久的我们来说,银行的理财产品是不是很好的选择呢?银行理财看上去很好的产品,但为何近年来它的风险如此之多,让很多大爷大妈都血本无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