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大型国企家属大院生活实录
孩子们永远能记住的饮食店的美味
生于70年代至80年代的人,日常生活和国营单位息息相关,吃饭去国营饮食店,买东西去国营商店、国营副食店、国营粮店,工作在某某国营厂。那个年代,国营两个字不仅仅代表着正统,更代表着骄傲和荣誉。
我从小生活的地方也是一个国营厂,那是当地一个特大型国营单位,占地面积大的惊人,仅仅家属区就大到没边儿,而家属区的面积只占整个工厂面积的一小部分,你可以想象一下整个工厂会有多大。小时候对面积大小没有什么明确的概念,后来我看到一个当地的旧地图,发现工厂在地图上确实占据好大的一块面积,心里那个自豪劲儿就别提了。
在我从小就有的记忆里,从开始记事的时候起,一直到我去市里读高中之前,我对自己所住的那座城市几乎没有太多的认知,甚至还有些陌生,外面有的,工厂里面样样都有,根本用不着出去。那个时候我所认识的城市,就是工厂里的一切,除此以外还有市里少年宫附近的一个很大的人工湖,湖面很大,给我的感觉是深不可测。小时候每年夏天父亲都会带着我去这个湖里学游泳,但每次尝试都是无功而返,也许我对水有一种天然的抗拒和恐惧吧,总也学不会,无奈之下,父亲放弃了这个念头。这也是我在南方生活了二十年也没有学会游泳的原因。
工厂自己有医院,很多工厂的子弟都出生在这里,可以说从出生时的那一刻起身上就带着工厂的基因。我们还有自己的农场、果园,每年秋天每户人家都会分到一麻袋红薯或土豆,尤其让小孩们兴奋的是,每户还会分到一袋苹果和桃子,桃子很大,小孩子吃一个就会吃饱。除此以外,厂里还有花园、电影院、体育馆、浴室、招待所,有自己的建制完整的学校,甚至还有派出所和消防队。我到现在还记得以前上学的时候整整一个暑假泡在消防队的篮球场上,经常和我们打球的是一群刚分配来的大学生。多年后我得知,一起打球的几个小伙子都成了工厂的领导,我印象比较深的有两个,一个被提拔为总经理,一个被提拔为总工程师。想起以前打球的时候因为一个球是否犯规双方大吵一架几乎要动手的情景,对方吵的最凶的就是这两个人,真是不胜唏嘘,时光硬是把我们这群血气方刚的青春少年,生生磨成了四平八稳的中年大叔,全然没了当年的火气,而那几位领导,如果没有记错的话,也快要奔60了。
每一个工厂的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在厂里上学,可以一路上完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我有很多打小儿一起长大的同学,真的是从幼儿园就开始做同学。那个年代基本上每家都有两三个孩子,同学的弟弟妹妹们叫我们哥和姐,同学的哥哥姐姐我们也一样叫哥和姐。在那个年代,有不少同学之间,或同学与同学的兄弟姐妹之间,结成了秦晋之好,对双方家长来说,这些孩子都是从小看着长大的,知根知底,能在一块儿都是亲上加亲的感觉。三十年过去了,有时候回老家探亲在厂里的路上碰到了,以前的小丫头现在儿子都快上大学了,见面还和以前一样叫哥,感觉特别温暖。时光带走了我们稚嫩的容颜,却在我们心里种下了如家人般的亲情,一辈子陪伴着我们这些在外的游子。
工厂很大,大到连方言都和当地话有了差异,本地人只要一听我们说话,立马就知道你是哪儿的,而这种语言上的差异,我们自己却根本察觉不到,但本地人就是一听就能听出来。后来我想,这种语言的变异,也许和工厂里的人有关。由于历史的原因,工厂刚刚成立的时候,是由数个大型工厂从外地搬迁过来重新组成的一个特大型工厂,里面的人来自四面八方,我印象中好像除了新疆、西藏和台湾,全国哪儿的人都有,几万人聚集在一起,几十年下来,各种方言经过融合,再经过几代人的变迁,口音肯定会有所变化。虽然我们也自持说的是当地话,但当地人从不认可我们说的话。因为这个原因,厂里的人和当地人感觉就像来自不同地域的两种人,像我这样的工厂子弟,虽然生于此,长于此,但出门还是会被当成外地人。
小时候还有一个抹不掉的记忆,就是百家饭。叫百家饭不是因为大家吃不起饭去要饭,而是和我们当时住的环境有关。小时候厂里还没有几座楼房,仅有的楼房是给外籍专家住的专家楼,普通职工都住平房。平房不是单间独户那种,而是像部队营房那样一排排的平房,一排能住几十户人家,我们小时候就住在这样的房子里。最热闹的时候,也是最让小孩子开心的时候,是晚饭时间,特别是夏天的时候,家家户户都拿一张小桌摆在门前,几张小板凳一放,大人小孩就可以吃饭了。小孩子坐不住,总是和几个小伙伴穿来穿去,打打闹闹,家长也懒得管,往往是跑到哪家,就在哪家扒几口饭吃,吃完接着打闹,经常自己饭桌前坐着的是别家的孩子,自家的孩子早不知道窜到哪里了。
那个时候大家收入都不高,物质条件很差,但是基本上每家都有一个心灵手巧的女主人,每月几十元的工资,也能把老老小小的生活安排妥当,还能让家里的男人时不时能就着简单的下酒菜喝上几口。晚饭时遇上聊到兴起的时候,索性把几家的饭桌一拼,两三个菜顿时变作七八个菜,再加一瓶1块钱的白酒,几家人能聊个小半夜。感谢人们的善良、真诚和热情,让我们这些小孩子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也能吃到天南海北的饭菜,这样的百家饭是厂里每一个小孩子的记忆,是我们的童年里不多的可以期待的快乐,虽然只是简单的家常菜,但永远是我们这代人心里无法抹去的美味。多少年后,我们都住进了更好的房子,有了很多吃大餐的机会,但童年的百家饭,依然是记忆中最难忘记的味道。
80年代的年轻人,他们现在还好吗?
工厂现在还在,但是面貌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老一辈职工极力反对,但厂区的大片土地还是卖给了市里的开发商。果园和农场已经用推土机推平,现在是一大片高层住宅楼,一排排的平房也已经拆掉,新的楼群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小时候叫过的叔叔阿姨,现在都已经是白发苍苍的老人,有些叔叔阿姨也已经离开了人世。每次回老家探亲,总会听到母亲问我谁谁谁你还记得吗?我说我知道的,母亲叹着气说他已经走了,说这话的时候,母亲的神色是暗淡的。要知道,他们很多都是同学,一起读书,毕业后一起分配到这个工厂,一起做了几十年的同事,彼此之间就如亲人般相处,现在他们年纪大了,终究无法抗拒岁月的力量,离开了我们。这些叔叔阿姨看着我从一个婴儿长大成人,知道我离开家乡去外地工作和生活,还断不了向母亲询问我的近况,回家的时候如果见到了,总是拉着我的手问这问那,就像是自己的孩子回来一样。
是的,我就是你们的孩子,让我再叫你们一声叔叔阿姨吧。
这个我的父母呆了大半辈子的工厂,也是放置我童年记忆的地方。父母退休多年,仍然关心着厂里的一草一木,他们带着最朴素真挚的情感,为之奉献了几乎所有的精力。像我父母这样的老国营厂职工全国还有很多很多,相信他们都是一样的,这些工厂是他们生命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他们的情感归处。
这里有他们的青春,这里有他们的亲人。
我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