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三会”都“服软”了?股市要“见底”了吗?
中国股市已经连续五周下跌,据说这种情况已经让证监会的领导有点担心了。
据媒体报道——
如果我们的视野不仅仅局限于股市,我们就会发现,近期债市和商品期货市场的跌幅也较为可观。总之,过去1个月来,国内资本市场不仅仅是“股债双杀”,而且是“股债商品三杀”,呈现给投资者的感觉就是——无处可逃!
这种情况的背后,本质上是“市场与政府的力量在寻找平衡”。在监管不可能让步的情况下,市场只能以持续的下跌来表达“幽怨”的心情。
沉疴用猛药,“乱市”用重典,也许是“一行三会”急于化解金融系统的潜在风险,去杠杆、强监管、防风险的配套措施不断出台。而暂时没有考虑到股市、债市等资本市场的反应。
可以说,此前,监管层和市场的沟通方式,监管层对市场预期的引导,都出了问题。
不过,这几天,我们看到了“一行三会”对于上述两方面均有所改变,至少从”口风“上看,有缓和的迹象。
一个很明显的迹象是——
此前,人民日报4月24日发表题为《金融领域推进去杠杆强监管》的文章,称操作过程中把握好节奏、拿捏好“度”、引导好预期也很重要。
然后,5月8日央行旗下《金融时报》发文称:市场各方要充分把握好短期阵痛与长期健康发展的关系,勿以眼前的市场小幅波动而危言耸听,扰动有关方面加强监管、温和去杠杆的决心。
看上去,“一行三会”忍受“阵痛”去杠杆的决心还是很坚决的。
但是,到了5月10日,“一行三会”与市场沟通的方式有了新的变化。这似乎表明,近一个月来的“股债商品三杀”,这种“阵痛”可能也并非中国经济所能够承受。
央行方面——
《金融时报》发文称,央行近期正在召集“一行三会”加强监管政策的沟通协调、统筹推进。
央行也展开了对短期资金面的“呵护”:5月10日,央行开展1100亿元逆回购及近500亿元PSL(抵押补充贷款);5月11日央行开展800亿逆回购操作,净投放量为200亿元。5月12日,央行开展4590亿元MLF操作。
另外,央行还在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表示,“缩表”并不一定意味着收紧银根,4月份央行资产负债表已重新转为“扩表”。
银监会方面——
银监会官员在5月12日的通气会上明确表示,绝不因为处置风险而引发新的风险,同时表示,自查督查和规范整改工作之间安排4至6个月的缓冲期,为银行实现合规达标预留时间。
有一句话值得特别注意,银监会表示:未来的监管要从“活”字与“稳”字上下功夫。
证监会方面——
据路透社报道,证监会日前分批召集券商资管开会,明确对几何资管产品进行整改而非清理。
更关键的是,证监会主席刘士余最近没有公开对市场喊话了……
随着 ,“一行三会”开始改善与市场沟通方式,并引导预期向稳的时候,A股市场也迎来了两天的反弹。
那么,问题来了——
“股债商”三杀的一个大背景是金融领域的强监管,现在“一行三会”态度趋于缓和,资本市场尤其是股市,能否就此止跌企稳?
我们觉得,可能没那么乐观。
自去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以来,到今年4月25日的政治局会议,我们都可以得到明确的信号——监管趋严、防风险、去杠杆、抑制泡沫,这些事情,“一行三会” 是必须要坚持做下去的。
比如上周央行是“放水”了,但因为此前回笼流动性规模较大,整体来看,近1个半月来,央行还是以回收流动性为主。
总之,最近国内资本市场的表现,使得监管层增强了与市场沟通的意愿,并改善了沟通方式。
然而,未来金融领域监管趋严的方向并没有改变。顶多在严厉程度上是“狂风暴雨”与“和风细雨”的区别而已。“和风细雨”,可避免未来资本市场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
总而言之,当下“一行三会”释放出的温和信号,有助于市场即期情绪的改善,可能会带来持续几天的反弹。
但,当市场意识到,态度缓和,动作柔和的监管依然是强监管的时候,也许还会“幽怨”地下跌。
比如说上周后两个交易日的反弹,完全是大金融等权重股的个人表演,是国家队的“独角戏”,完全没有得到其他各路资金的响应。
如果这种状况延续下去,那么未来,A股市场依然会有一段阴跌不止的过程。直到“市场先生”觉得风险已经释放完毕。
所以,我们要继续关注“一行三会”的相关表态和动作,如果是“言行合一”的,预计股市本轮调整大概率即将“见底”。如果有关监管的表态和实际举措之间存在明显的“预期差”,那么请继续做好避险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