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财经

权威数据告诉你粤港澳大湾区有多牛!粤港澳与旧金山两大湾区数据大PK,又一个世界级湾区!

时间:2017-07-02 02:49:59 来源:楼三姐

粤港澳大湾区来了!而且已经具备了打造美国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日本东京湾区之后又一个世界级湾区的条件!你准备好见证她的崛起了吗?

昨天,广州日报数据和数字化研究院(GDI)正式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报告(2017)》,通过与旧金山湾区进行对比,就发明利、施引价指,聚焦港澳大湾区11座城市的新能力和同能力,对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能力行分析。《报告》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已具备打造美国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日本东京湾区之后又一个世界级湾区的条件。

楼三姐摘取了报告的部分数据内容,与你一起认识这个新的世界级湾区到底有多牛!

湾区是什么?

湾区一般指围绕沿海口岸分布的众多海港和城镇所构成的港口群和城镇群,是当今国际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高科技诞生地和科技企业的成长地,以其开放性、创新性、国际化和宜居功能,吸引着无数的创业者和投资者,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动力源。

粤港澳大湾区涵盖广东省9座城市——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土地面积约5.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0.6%;2016年经济总量9.2万亿元,占全国的12.4%;常住人口6800万,占全国的4.9%,具备打造美国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日本东京湾区之后又一个世界级湾区的条件。

权威数据告诉你粤港澳大湾区有多牛!粤港澳与旧金山两大湾区数据大PK,又一个世界级湾区!

粤港澳大湾区

PK

旧金山湾区

发明专利:总量五年增213.6%,远超旧金山湾区

发明专利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报告统计分析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发明专利总量,并与旧金山湾区7座城市的发明专利总量进行对比。

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2016年,粤港澳大湾区历年发明专利总量依次为61764件、71037件、103610件、155074件和193712件,呈现逐年稳步递增趋势,增幅分别达15.01%、45.85%、49.67%和24.92%,其中2014年和2015年的增幅最大,接近50%。五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发明专利总量增幅达213.6%。

权威数据告诉你粤港澳大湾区有多牛!粤港澳与旧金山两大湾区数据大PK,又一个世界级湾区!

数据对比发现,近5年粤港澳大湾区的发明专利数量已超越旧金山湾区,且差距有扩大趋势。2012年粤港澳大湾区超越旧金山湾区2.76万件,到2016年超越13.82万件,差距不断扩大。与此同时,旧金山湾区发明专利数量从2014年起不增反降,开始呈现负增长,2015年增长率下降为-17.96%;粤港澳大湾区的发明专利量快速增长,平均年增长率达到33.86%,其中2015年增长幅度最大,较2014年增长49.67%。

专利行业:两大湾区各有优势

按照国际专利分类的原则将两大湾区的发明专利进行IPC分类(国际专利分类,主要分为8类)发现,粤港澳大湾区主要以H类(电学)为主,占比最大为33.74%,其次是G类;“旧金山湾区”以G类(物理)为主,占比为39.40%,其次是H类。两大湾区的D、E两类专利占比均很小,尤其是D类(纺织、造纸)占比不到1%。旧金山湾区比粤港澳大湾区更注重A类(人类生活必需品)的专利的发明创造,而在B类(作业运输,包括航空、飞行器等)不如粤港澳大湾区。

可以发现,粤港澳大湾区与旧金山湾区在行业分布上各有优势。如在B类(作业运输)专利发明上,在旧金山湾区仅排在8个专利类的第五位,而在粤港澳大湾区排在第三位。同时,粤港澳大湾区F类(机械工程、照明、加热、武器、爆破)行业也高于旧金山湾区。

权威数据告诉你粤港澳大湾区有多牛!粤港澳与旧金山两大湾区数据大PK,又一个世界级湾区!

施引专利:数量不及旧金山湾区

施引专利是指专利被引用的次数。被引次数是指观测专利被后续引用的次数,被引次数反映专利的质量,被引次数高的专利往往代表专利质量高。

在施引专利数量上,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与旧金山湾区城市存在较大差距。尽管粤港澳大湾区近5年发明专利数量超过了旧金山湾区,但在施引专利数量上却远不及旧金山湾区。

数据显示,2012年~2016年粤港澳大湾区的发明专利施引数量低于旧金山湾区,该现象在2013年和2014年尤为明显。2012年粤港澳大湾区的发明专利施引数为旧金山湾区的53.56%,2013年和2014年降到30%以下;2015年差距又有所缩小,粤港澳大湾区的发明专利施引数为旧金山的39.52%,2016年再次降至22.81%。

权威数据告诉你粤港澳大湾区有多牛!粤港澳与旧金山两大湾区数据大PK,又一个世界级湾区!

创新行业:广东制造业排名世界第五

湾区是高科技公司、热门创业公司、顶级制造业企业和一流大学的聚集区,这些特点在粤港澳大湾区同样得到体现。统计数据显示,在510个样本中,创新机构所在行业最多的是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共有115个机构,占比22.55%;其次是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占比21.96%;再次是高等院校,占比8.04%。此方面以广州最为明显,其次是香港和深圳。排在第四和第五位的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广东作为“世界工厂”的制造业地位优势明显,以单独经济体计算,广东制造业规模排名位列世界第五位。数据显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机构行业分布上,制造业占比较大,510个入围创新机构中共有340个创新机构隶属制造业,占到入围创新机构的66.67%。

权威数据告诉你粤港澳大湾区有多牛!粤港澳与旧金山两大湾区数据大PK,又一个世界级湾区!

湾区西岸

湾区西岸的广州高等院校表现强劲,在510个样本中有41所高校,其中广州占12所,且发明专利数在广州的创新机构中处于领先地位;湾区西岸制造业优势明显,有194家机构入围,占比64.67%;其中珠海和中山以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为龙头;佛山以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为主,江门和肇庆以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为主。

湾区东岸

湾区东岸共计150家创新机构入围,分布在18个行业,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52家),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30家),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11家)居前三。

湾区东岸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优势明显主要表现在深圳的高科技企业居多,如华为技术、腾讯、中兴和比亚迪等,深圳44%的机构集中在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东莞该行业比例为34%,惠州为26%。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方面,东莞占比最大达30%,深圳16%,惠州14%。

港澳地区

港澳地区共遴选60家创新机构,主要分布在14个行业,考虑到澳门主要以商务服务业为主,发明专利数偏少,澳门仅选择10家机构。港澳地区的机构分布比较均匀,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14家),商务服务业(8家),高等院校(8家),橡胶和塑料制品业(7家),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7家)。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全部分布在香港,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和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主要分布在香港,商务服务业主要集中在澳门。高等院校香港共有6所、澳门2所。

城市群不是区域内若干城市在一定空间范围的自然布局和简单组合,而是通过城市间的紧密联系和协同互动,促进城市间要素的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基础设施对接、产业关联配套、公共服务均等,从而充分发挥城市群的规模效应、集聚效应和协同效应。

粤港澳大湾区的优势

制度协同

粤港澳大湾区既有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又有深圳和珠海两个经济特区,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南沙新区片区、前海片区和横琴片区,其合作机制远比其他湾区更为丰富、多元。

金融协同

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广州、深圳和香港三大金融中心,以及港交所和深交所两大证券交易所,汇聚全球众多的银行、保险、证券、风投基金等跨国金融巨头。

科创协同

粤港澳大湾区在推进协同发展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湾区内各城市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创新能力,珠三角城市强大的制造能力,构建“广深港”为主轴的湾区国际科技创新带,创新驱动发展,助推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产业协同

充分利用广州、深圳的科研和科技实力,香港、深圳和广州的金融实力,香港和澳门的高端服务业,以及佛山、东莞、珠海、中山、江门及肇庆的制造业实力,科学布局、优势互补,创新驱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在全球的竞争力。

人才协同

世界一流的湾区,都聚集着一批世界知名的大学,为湾区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可以借鉴旧金山湾区经验,创新人才合作机制出台高端人才政策,营造吸引海内外人才创业就业的良好环境,鼓励更多的海外人才前来粤港澳大湾区创业就业,打造湾区“创新人才高地”。同时,加大对湾区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创业企业方面的教育和科研投入力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布局国家重大科研专项,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一流湾区培养急需全球视野人才。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粤港澳大湾区拥有世界最大的海港和空港群,包括广州港、深圳港和香港港等全球大港,以及东莞港、珠海港、惠州港、中山港和江门港,并拥有广州、香港两大国际航空枢纽和深圳、澳门等重要国际空港珠三角城市群间高速公路网不断完善,高速公路总里程和密度超过纽约、东京、巴黎都市圈;以广州为枢纽,覆盖区域内主要城镇,便捷、高效的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网络正在加快建设,珠三角城市群将实现以广州为中心、主要城市间的“1小时生活圈”。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在即,香港、澳门前往珠江西岸城市也将实现快速连接,为未来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间打造1小时互通的“大湾区优质生活圈”创造良好交通条件,为湾区各城市协同发展打开更为广阔、便捷的空间。

来源:广州日报

楼三姐||我们挖掘故事和真相

关注我们,说出你的问题,或许可以帮你找到真相哦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投稿合作| 法律声明| 返回顶部

主办单位:科普365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2015-2017
ICP备案号:京ICP备10002591号-6

(function(){ var bp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var curProtocol = window.location.protocol.split(':')[0]; if (curProtocol === 'https') { bp.src = 'https://zz.bdstatic.com/linksubmit/push.js'; } else { bp.src = 'http://push.zhanzhang.baidu.com/push.js'; }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bp,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