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裁员!又关厂!销售旺季都卖不动!中国最大啤酒企业断臂求生,是大环境影响?还是内部问题?
摘要:
太尴尬,全民“喝啤酒,吃烤串”的炎炎夏日,中国啤酒行业却在冰天雪地。
在炎炎夏日终于迎来热意稍稍消退的夜晚时,人们往往约上三两好友齐聚大排档,点几盘花生毛豆,撸几串脆骨韭菜,最不能少的必然是几瓶透心凉的清爽啤酒,这才算没白过这个夏天。
然而,正值啤酒行业的销售旺季,啤酒业却不见欣欣向荣。甚至,曾经是消费者最为喜爱的啤酒品牌,也是中国最大的啤酒企业——燕京啤酒,竟在这个时候选择关厂裁员。
7月11日,燕京啤酒在其投资者关系关系活动记录表中表示:燕京会一边继续支持、扶持优势企业,保证优势企业做大做强,一边投入更多精力在劣势企业,使其有所改观。对个别不再有存在价值的企业,经过权衡之后,可能会与地方政府协商后关厂,使公司整体竞争力不断增强。将关掉部分不再有存在价值的企业和工厂,而且会用机械替代人力等方式实现减员。
值得一提的是,燕京此举与近几年来不断下降的业绩不无关系,根据燕京2016年财报,燕京啤酒实现营收115.73亿元,净利润仅3.12亿元,同比锐减了46.90%。而从2014年到2016年,燕京啤酒的营收分别为135.04亿元、125.38亿元、115.73亿元,净利润分别为7.26亿元、5.87亿元和3.12亿元,出现了三连降的情况。
近年来,啤酒行业持续受到了来自进口酒竞争压力增大,消费者消费升级以及年轻群体崛起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啤酒行业业绩的持续下降。在燕京啤酒净利润3.12亿元,同比下降最多的2016年,同行青岛啤酒实现了10.43亿元的净利润,而另一家啤酒企业华润啤酒的净利润也达到了6.29亿元,可见同样是在啤酒业受挫的大环境下,与其他啤酒企业相比较,燕京的溃败更为明显一些。
关于燕京啤酒的的窘境,有业内人士表示,除了大环境的原因之外,与其内部体制问题不无关系:国企背景制约了市场的发展,在啤酒行业大肆扩张市场之时,燕京啤酒执行稳定广西、内蒙古、北京市场策略,可是在营销和管理方面,快消品行业对市场把握能力及营销能力至关重要,燕京啤酒在这方面不及其他巨头。”
此外,国内多家媒体一致认为,燕京啤酒的管理体制过于机械化是燕京啤酒存在已久硬伤。其机械化的管理体制造成了燕京啤酒的营销策略、营销机制相比其他其他啤酒企业会比较弱,在市场中的反应速度也不及青岛啤酒等企业。
同时,也曾有相关媒体质疑,燕京啤酒的“一线生产员工臃肿”问题依然存在。去年燕京啤酒在职员工数量共37768人,其中生产人员就有21034人,占比达到55.69%远高于其他啤酒企业。
事实上,在中国市场中选择关厂的啤酒企业不止燕京啤酒一个,总部位于丹麦哥本哈根的嘉士伯在2016年共关闭了17家中国工厂,而国产啤酒企业华润啤酒、重庆啤酒、珠江啤酒也曾关闭过亏损的工厂。其中重庆啤酒就在2015年关闭几家工厂后,在第二年成功实现了扭亏为盈。
另外,金融专家金戈先生表示,啤酒行业内普遍存在的关厂提高效益的现象,同时也是该企业向轻资产模式转化的标志。但燕京啤酒若想依靠关厂裁员改变现状,恐怕不能如愿以偿,如果想解决实际问题,还需要更深层次的变革。
声明:本文为蛋壳君原创,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一律追查到底!更多有趣的投资资讯尽在蓝海汇赢(ID:blueocean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