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财经

房子究竟还能不能买?这7句话让你豁然开朗

时间:2017-08-12 04:52:33 来源:水木然

作者:水木然

今日头条首发

这是最近房产行业的7大变化:

1、房源有多少推出?由政府在调控;

2、房子售价多少,也需接受政府管控;

3、谁有资格买房,也是由政府管控;

4、用“共有产权”消灭房子的私有制;

5、用“租赁同权”消灭房子的特权;

6、用“淘宝租房“来统计房产大数据;

7、而“长效机制”说明以上变化将成为一种常态!

综合以上六条,就会发现:房地产将回归到“计划经济”状态。

这也就意味着:

房子不再有任何投机空间,它将彻底回归住房属性。

而这恰恰也是房地产最好的出路!

在私利面前,人变的无限贪婪;

当一件生活必需品被人无底限的用于投机,就必须用行政手段进行调控!

中国需要的是大量的价值创造者,而不是一个个无孔不入的投机者!

唯有创新和创造,唯有让价值回归劳动,中国才有希望!

1、现金才是泡沫的最后一棒

来源:米筐投资(mikuangtouzi)

作者:A先生

楼市管控趋紧,一大波调控新政或许正徐徐而来,于是“一二线城市高位买房人将高坡站岗”的声音开始涌现。对于高杠杆炒房并缺乏现金流支持的投资客来说,确实面临杠杆断裂、债务违约、征信污点的困境,但对于刚需及有稳定现金流的人来说不必恐慌,资产总有泡沫再起时,货币长期贬值是趋势,现金才是击鼓传花的最后一棒!

1、按揭买房引发的信贷链条

为了说明信用/信贷/债务/货币/泡沫之间的关系,我们以大家最熟悉的按揭买房为例来说明他们之间的链条关系。

案例:

卖房人5年前以50万购入一套房,现在以100万卖给买房人,可买房人只有30万的首付,于是他向银行申请了70万的按揭贷款,卖房人顺利的拿到100万卖房款,实现了50万的收益。

案例里的买房人也是贷款人,他凭借自己的信用向银行获取了70万的信贷,并由此新增了70万的债务,而银行就是创造信用的人——它凭空给了买房人70万的贷款,这构成了银行的资产(资产和负债相互对应,一个人的负债就是另一个人的资产,如案例里的买房人和银行)。而卖房人拿到的是100万元,其中的30万是买房人的首付,另外的70万是银行的贷款——当然也是买房人的负债。

实际上市场中的钱几乎都是信贷——是银行放出的贷款,当然也是贷款人的债务,银行也是债权人、贷款人当然也是债务人。

它们由此构成了一个长长的链条:因为有信用,所以产生了信贷,信贷对贷款人来说就是债务(对放款人来说就是资产),债务就构成了市场中流通的货币,因为货币可以由银行放贷创造,钱就可能会越“印”越多,因钱的“印制”非常容易(现在也就是在电脑上多敲个零),而商品/服务的增加却需要一个生产的过程,钱迅猛增加而商品/服务却缓慢增加,于是价格上涨产生了泡沫。

农业社会里没有信用(信用的面太广,这里仅指金融信用),等有了商贸、才有借贷、进而产生了银庄/票号,以致近代以来的银行,才有信用。信用能凭空调动一笔资源,促进经济的飞速发展。一切看起来如此美好。

市场中的钱是信贷,信贷是贷款人的债务,可当贷款人不能履行债务时,这种美好就戛然而止了。那会发生什么呢?

2、债务违约引发的经济危机

贷款人为什么债务违约?因为收入少才还不起钱啊!对于投资者来说就是提供的商品/服务不能适销对路或因供应过多卖不出去;对于消费者来说是因种种变故而使收入减少甚至停止,这种变故更多的是失业,而之所以失业更多的原因还是就职的企业投资上的失误。

债务违约的根源就是资源的错配——过多的资源大量的集中于某些领域或生产的东西市场不需要,引起供过于求或供需失衡,价格下跌、没有利润、收入减少以致亏损没钱还债。当债务违约不多时,银行可以用自己的利润去抵消违约债务,但当债务违约足够多、金额足够大时就产生了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是市场自我调节的机制——市场出清和债务出清:企业都破产了,供给自然就下降了,能顽强存活的企业又有了利润的空间;企业破产/个人破产,债务就此免除了,大家互不相欠,从此新的开始。

在1933年大萧条前的欧美,这样的危机几乎每十年一次:债务违约——经济危机——市场出清/债务出清——经济复苏——信贷增加——泡沫出现——供需失衡/亏损增加——债务违约……就这样周期循环的轮番上演。

是的,如果卖房人把卖房款100万存入1933年前的银行,当经济危机来临银行倒闭时会血本无归(银行倒闭大多是资不抵债),反不如一套资产落在手里来的安心实在,保护存款人的制度——银行倒闭时储户可以拿到最高一定金额的存款(美国25万/中国50万),是在二战后才出现的(中国是近十年内才出现的)。

大萧条后凯恩斯主义开始流行,经济危机的处理方式也由之前的市场自发调节转换到政府的主动的干预,这其中的一个大创举就是央行职能的转换——由根据市场需要被动的发行货币到主动的发行货币干预市场中货币数量,来调控经济。到了1971年,金本位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主权信用货币登上舞台,央行干预货币的能力更强——印钞?不就是在电脑中多敲个零么!

一旦泡沫破灭会引发经济危机,那央行怎样印钞干预呢?又会产生哪些影响呢?

3、央行干预引发的货币贬值

信用是由银行创造的,信贷是由银行放出的,钱就是银行“印”的(央行印的是基础货币,银行把这些基础货币放贷出去产生了信贷货币,市场中的钱几乎都是信贷货币),债务违约主要指欠银行的钱还不上,银行对外放贷收不回来自然无法兑付储户的本息,紧接着银行就要破产(1929-1933大萧条期间,美国数千家银行倒闭),贷款人破产、银行破产、储户存款消灭,大家一次性债务出清,互不相欠。现在则完全不同了。

我们还以上文的按揭房贷为例:当房价泡沫破灭时,足够多的按揭买房人断了月供,银行开始拍卖处置房产,售卖房产的增加会进一步压低房价,让银行的贷款更难回收,在面对储户的兑付要求时只好向央行求救。

理论上银行可以把房贷债权抵押/出售给央行获取现金,来兑付储户存款及其他支出,但实际运作中,央行会先从银行持有的最安全资产做起——国债、金融债、大型企业债券、优质企业债权……按优劣资产先后依次购买,直至银行不缺流动性(等经济好时,各银行再把之前抵押给央行的资产回购回去或央行把资产在市场中出售,这就是央行的缩表),就像2008年的这次次贷危机一样。

央行干预后,似乎一切风平浪静完美无瑕——本该倒闭的银行没有倒闭、本该存款消失的储户毫发无损、贷款人债务违约似乎并没有对经济造成那么大的危害,冤总得有头、债总得有主,那谁受损了呢?答案是所有持有现金的人。

央行干预经济危机的手段就是超发货币,超发货币的结果就是稀释现金的购买力、向现金持有者征收铸币税,征收上来的铸币税去挽救银行、避免系统性金融风险,超发货币引发的通货膨胀是解决债务问题的重要方式。

但持有实物资产的人并不会被征收铸币税,反而会因为货币超发享受资产泡沫的好处。货币超发并不直接创造财富,只是财富的转移再分配,并且很容易让财富聚集引发两极分化。

长期看,货币贬值是趋势,只是会在较短的周期(信贷紧缩周期)内购买力上升。

4、现金才是泡沫的最后一棒

现在的货币只是一种交易媒介,没有任何价值,是国家的强制力让它具有了使用功能。主权信用货币体系下,货币的多少政府人为控制,根据实际经济需要任意“印刷”,一般情况下只增不减——经济好时,为了满足商品/服务交易,避免通货紧缩要增加货币;经济差时,为了刺激经济扩大需求,也要增加货币。

所谓的信贷紧缩周期,并非货币绝对数额减少了,只是货币的增速变慢了。

所以,长期看实物资产的安全性/保值性要远优于现金,那些担心甚至哂笑买房高坡站岗的人,殊不知现金才是泡沫游戏中击鼓传花的最后一棒。

了解这些给我们哪些启示呢?

1、少持有现金,尽量多的持有资产。现金会因购买力下降不断贬值,而资产的价格会因货币增多不断的水涨船高,虽不一定能财富暴增,但维持原有现金的购买力还是没问题的。

2、钱一定要花出去。存在银行里的钱,它只是账户上一个冷冰冰的数字,不能为你带来任何福利和享受,如可口的美食、光鲜的衣着、温暖的房子、感官的享受……把钱花出去,购买了商品/服务,才发挥了钱的价值。

3、让钱和资产间能自由切换。持有现金长期贬值,持有资产可急需钱时怎么办?这就要考虑资产的变现能力——资金和资产间自由转换的便利性。股票/基金/债券都是流动性好的资产,但它们也存在亏本的风险;存款/货币基金流动性好,但收益太低。

一二线城市的房子当然是好的资产——很容易的出售变现,同时也很容易抵押贷款获取资金,资产的增值性和变现的便利性两者齐备。

人的天性是贪婪的,总希望在周期的波峰卖出,在周期的波谷买入,赚取最大的收益。如果你有那个踏准节奏能力,当然可以这样做,否则就要跟定大趋势,不要在乎一时的涨跌得失,因为对赌的后果你输不起。

二、现金为王的时代彻底到来!

作者:水木然

微信号:smr8700

中国的老百姓,原来一直都有喜欢存储的习惯,自己有多少钱,就去干多少事,这是我们非常传统的习惯。

房子究竟还能不能买?这7句话让你豁然开朗

可是,自从通货膨胀、房价飙升等现象持续上演多年之后,老百姓已经被彻底教育的过来了:那就是要把手里的钱尽量去投资,投向固定资产、股票等等,没有钱投也要贷款、借债去投,这成了是最聪明的做法,比如那些大量买房的人,资产都升值的很快,也非常得意。

房子究竟还能不能买?这7句话让你豁然开朗

我们可曾还记得前几年的一种说法:存钱不如屯东西。当时物资一天一个价,再加上房价的飙升,这让那些喜欢冒风险、喜欢赌一把的人都成了富翁,而那些踏实安稳过日子的人都成了傻子,眼看着自己手里的存款一步步贬值。

这一轮经济增长,其实就是”胆大的人“在淘汰”胆小的人“。

所以,到了后来几乎所有人都把口袋里的钱掏了出来去买房,或者急匆匆的去银行贷款然后在市场各种买,于是我们负债的速度超过了存钱的速度。

然而,物极必反。

所有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走向对立面,现在我们正在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在以前的“通货膨胀”状态下,我们需要不断买进房子等“资产”去抵御货币贬值,而随着我们不断的借债和投资,很多资产开始泡沫化,资产价格越来越高,流动性必然越来越紧张。

比如现在昂贵的资产都是金融资产(房子早就变成了一种金融产品),资产价格已经高到了在空中乱飙的地步了,但是这种飙升并没有带动实体经济的奔跑,一旦扩张无法持续,就会出现资产价格坍塌。

房子究竟还能不能买?这7句话让你豁然开朗

想想现在的状况:金融资产越来越繁荣---实体就是越没人干---大家都去干金融(投机)---投机市场进一步加剧---都在追“概念”和“题材”---社会越来越务虚----不再相信勤劳致富——踏实肯干的人越来越少---大家都在坐等天下掉馅饼——最终引发经济坍塌,所以某著名的互联网公司在这个时候出现财务问题,是有一定原因的。

接下来,必将上演资产的价值(包括土地、机器、存活等实物资本,也包括股票等对未来收益的剩余索取权)的缩水,大量资产泡沫必然会破裂,比如三四线城市的房子、华而不实的概念、虚幻的创业项目、各种庞氏骗局等等,这些资产都将被打回原形,理性的做法就是尽快抛弃这类资产。

房子究竟还能不能买?这7句话让你豁然开朗

接下来,大宗商品、房地产等在内的投机性泡沫面临被集体抛售的压力。此时,现金的重要性却开始凸显。因为现金则是抵御流动性寒冬的最佳武器。持有充足的现金,你就可以有备无患。

从现在开始,手里拥有现金的人,将会面临一个绝佳的机会,伺机出动洞:用你最少的现金去收购最大的资产,然后等经济结构调整完成之后,这些资产必然还会一步步上涨。

所白了其实就是四个字:等着抄底!

房子究竟还能不能买?这7句话让你豁然开朗

但是,不是所有的资产都值得收购,这一波调整,必然有一部分资产将化为泡影,因为它们本身的存在就是不合理的,是必须要消灭掉的。尤其对很多实体经济来说,他们早一天烟消云散,新经济业态就能早一天万物生长;

这正是: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说上一轮资产飙升,是”胆大的“淘汰”胆小的“,那么下一轮经济转型,就是”有文化“的淘汰”没有文化“的。因为在人工智能、互联网的催促之下,未来没有文化和智慧的人,将彻底边缘化,完全没有存在感。

这也说明:中国社会的野蛮、粗放增长阶段正式过去了,未来的社会应该是这样的:分工会精细化、产品会柔性化,企业会平台化,员工会个体化,现金大于利润,值钱大于赚钱;信用大于一切,价值决定一切……等等,一个全新的中国正向我们走来!

房子究竟还能不能买?这7句话让你豁然开朗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越来越复杂和动荡的世界;

没有一种商业模式是长存的;

没有一种竞争力是永恒的;

没有一种资产是稳固的;

这是一股从未有过的革命浪潮,为了让大家彻底认清时代究竟在发生什么,水木然写了变革三部曲:《工业4.0》探讨的是科技进步,《跨界战争》讨论的是商业重组,《时代之巅》讨论的是经济变革,这三本书的关系层层递进,将帮你认清社会的发展动向和趋势,请到各大网站购买!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投稿合作| 法律声明| 返回顶部

主办单位:科普365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2015-2017
ICP备案号:京ICP备10002591号-6

(function(){ var bp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var curProtocol = window.location.protocol.split(':')[0]; if (curProtocol === 'https') { bp.src = 'https://zz.bdstatic.com/linksubmit/push.js'; } else { bp.src = 'http://push.zhanzhang.baidu.com/push.js'; }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bp,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