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财经

经济出现“7月变局”!刚刚,央行出手!

时间:2017-08-16 07:37:23 来源:和时间做朋友的人

该来的,终于来了!

8月14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一组重要经济数据,证实了这个判断。而且,这个拐点出现的时间,比我们预想的要早!

到底最新经济走势如何呢?

经济出现“7月变局”!刚刚,央行出手!

一、工业再度回落,库存周期尾声

由于中国的GDP数据是从生产法角度统计的,而分产业的生产数据仅在每个季度公布GDP数据时一并公布,而中国工业占据了经济的半壁江山,因而每个月公布的工业增加值增速,成为我们观察经济产出的最重要的宏观数据。

7月工业增加值增速再度回落。7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从6月的7.6%大幅回落至6.4%,季调环比增速也从0.81%的降至0.41%。而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从具体数字还是变化趋势看,都与4月如出一辙!

为什么4月工业增速回落之后,并未一路向下,而是在6月再度大幅反弹,直到7月才重新拐头向下?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不妨来看看制造业PMI数据。

由于制造业是工业的主要构成,而PMI公布时间较早,因而制造业PMI也被看作是工业增速的同步略领先指标。事实上,7月底公布的7月全国制造业PMI明显回落,已经预示了7月工业增加值增速的回落。

而对比PMI分项指标的走势,工业增速回落的原因便一目了然。回头看,3月PMI大幅走高,但4月随即大跌,各分项中需求、生产、价格均降,唯有产成品库存创下3年新高。而6月PMI回升的背后,则是原材料库存创下2年新高。PMI分项指标的走势说明库存周期是上半年工业经济回暖的主要驱动因素,但随着PMI产成品库存和原材料库存相继创下新高、工业企业产成品库存增速见顶回落,库存周期步入尾声得到确认。下半年工业生产的回落也就成为必然。

二、宏观微观该信谁?

在中国做宏观经济研究,不能只盯着宏观数据,更要对宏观、微观数据作交叉印证。那么从微观数据看,7月生产表现如何?

分行业工业增速普遍下滑。首先看各行业工业增速,在工业增速整体下滑的大背景下,分行业增速涨少跌多。而与4月相比,7月分行业工业增速的回落更为普遍。下游行业和中游加工组装行业工业增速几乎全部下滑,中游原材料行业涨少跌多,仅电力热力和钢铁回升,而上游采矿业则是跌幅扩大。

主要工业品产量增速涨跌互现。其次看各工业品产量,与4月的涨多跌少不同,7月工业品产量增速涨跌互现。分行业看,上游原油加工量增速回落,但发电增速回升;中游粗钢产量增速大升,乙烯产量增速转正,水泥产量跌幅走平,有色金属产量增速归零;下游汽车产量增速回落。

作为最具代表性的工业品,发电量增速从6月的5.2%跳升至7月的8.6%,粗钢产量增速从5.7%跳升至10.3%,均与工业增速回落背离。宏观、微观数据打架,我们究竟该信谁?

夏季异常高温推升发电增速。几乎各个行业都要用到电,而工业用电占各行业用电量比重超过80%。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发电量增速与工业增加值增速走势趋同。但在两种特殊情况下,两者会出现背离。一是工业用电结构发生改变,比如高耗能行业用电大幅上升而其他行业用电下滑。而我们观察7月四大高耗能行业的工业增速,只有钢铁有所回升,水泥、化工、建材增速都明显下滑,意味着工业用电结构并未发生改变。二是三次产业用电结构改变,比如夏季异常高位,导致居民用电大幅上升。事实上,17年7月全国平均气温23.2℃,不仅为11年以来新高,与6月的温差(2.9℃)、环比增幅(14.3%)也都创下同期新高。这意味着夏季异常高温是发电量增速跳升的主要推手。

低基数导致粗钢产量增速跳升。而粗钢产量增速的跳升同样存疑。7月粗钢日均产量环比6月下滑,何以同比仍然跳升?回顾去年7月,环保督查和唐山抗震40周年纪念活动双管齐下,导致钢企普遍停产、限产,其中唐山钢厂高炉开工率一度从85%高位跳水至50%左右。其结果是去年7月粗钢日均产量大幅下滑,降至除1-2月外的年内最低。而去年同期极低的基数,使得今年7月粗钢产量环比虽降,但同比跳升。

无论是夏季异常高温,还是去年同期停产限产导致的低基数,都是短期现象,在未来难以持续,发电量、粗钢产量与工业增速的背离难以持续,分歧将逐渐弥合。故无论是宏观的工业增加值、PMI数据,还是微观的分行业增加值、主要工业品产量数据,都指向7月工业生产明显下滑。

经济出现“7月变局”!刚刚,央行出手!

三、需求全面下滑,投资增速新低

三驾马车全面回落。观察中国经济的表现,除了生产法以外,还有需求法,主要是投资、消费和净出口三驾马车。但从7月经济数据看,三驾马车全面走弱。其中,出口增速降至7.2%,零售增速降至10.4%,投资增速降至6.8%,均创下短期新低。

而从需求的内部结构来看,对经济增长贡献比较大的是内需中的投资和消费。

投资增速创年内新低。首先看投资,7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回落至6.8%,并创下今年以来新低。三大类投资增速全面下滑:制造业、房地产投资增速均大幅回落,并创下16年8月以来新低;基建投资增速则小幅回落,印证财政支出增速回落。

具体看:

制造业投资增速大跌。7月制造业投资增速1.5%,较6月的6.7%大幅回落,并创下去年8月以来的新低。虽然工业经营状况有所改善,但在产能过剩的大背景下,启动制造业投资并不容易。

而制造业分行业投资增速也普遍下滑。其中,偏上游原材料的黑金冶炼投资降幅略收窄,但非金属矿、有色冶炼增速均下滑;偏中游加工组装的通用设备、电气机械投资增速略升,但专用设备、铁路船舶航空航天、计算机通信电子增速下滑;偏下游的汽车制造业投资增速大幅回落。

基建投资增速小降。7月基建投资同比增速15.8%,较6月的17.3%小幅回落。财政支出增速大幅回落是基建投资增速下滑的重要原因。上半年财政支出占收入比重高达110%、占年初代编预算比重53%,均高于往年同期。而受前期支出进度加快、相关资金提前拨付影响,7月财政支出增速大幅回落,预算内资金来源不足7月令基建投资增速小幅回落。

地产投资增速回落。7月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速4.7%,较6月明显回落,而考虑到去年同期基数较低,真实的地产投资可能比数据表现的更弱。而从地产销售对地产投资的领先性来看,前期地产销售对地产投资的带动效应正在减弱,而融资受限也令地产投资雪上加霜。

消费增速创3月以来新低。再来看消费,7月社消零售名义、实际、限额以上零售同比增速分别为10.4%、9.6%和8.6%,均较6月回落,并创下3月以来新低。

从消费结构来看,必需消费普遍下滑,可选消费则是涨少跌多。消费普遍低迷,其背后有几大原因:

一是债务上升的约束。去年居民举借各类贷款超过6万亿,还有1万亿的公积金贷款,今年上半年居民新增贷款约4万亿,截止17年6月居民部门商业贷款余额37万亿,公积金贷款余额4.5万亿,居民部门总负债41.5万亿,居民部门过去3年半新增了20万亿的债务,相当于此前30年的总和。这意味着还债压力大幅上升,挤压了居民的消费潜力。而首当其冲的是必需消费, 7月粮油食品饮料烟酒(10.3%)、服装鞋帽针纺织品(6.4%)、日用品(7.1%)等零售增速均较6月明显回落。

二是提前消费的透支。过去一年多以来,受购置税减半优惠政策刺激,汽车消费持续高增。但17年优惠政策力度减半,导致汽车类零售增速整体下台阶。

三是前期地产需求拉动减弱。此前表现较好的家电、家具、建材,7月零售增速也全线回落。这三个行业本质上都是地产后周期行业,今年上半年的三四线地产销售超预期,也带动了地产相关消费的超预期。但7月份的地产销售增速全面下滑,意味着三四线地产销售也开始降温,也使得地产相关消费见顶回落。

而分项限额以上零售中,仅石油及制品一枝独秀,受油价小幅上调影响,7月石油及制品类零售增速小幅反弹至5.6%,但与年初14%的高点相比,也已下降一大半。

经济出现“7月变局”!刚刚,央行出手!

四、地产需求降温,棚改力度转弱

我们研究中国经济,不仅要观察发电量增速等经济的同比指标,更要关注地产销量等领先指标。中国工业经济走势与地产投资高度一致,源于经济靠投资驱动,而制造业、基建投资的资金来源均依附于房地产。今年上半年经济的企稳回升,其本质还是在于三四线地产销售激增,使得地产投资和相关消费表现超预期。

地产需求拐头向下,库存降幅扩大。7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速大幅回落至2.0%。地产库存大幅去化和基数偏低令7月土地购置面积增速反弹,但受地产销量增速回落影响,7月地产新开工增速大跌转负。

今年以来,房地产市场表现超预期,主要源于在地产去库存的基调和棚改货币化安置政策配合下,三四五六线城市地产销售持续高增,地产库存大幅去化。

但从目前时点来看,我们认为地产去库存政策进一步推进的必要性已大幅下降:

一是当前全国,尤其是三四线城市地产库存去化周期已降至多年新低,进一步去库存必要性已降低。7月底政治局会议对地产政策的表态已从“加快建立和完善长效机制”转为“稳定房地产市场”,意味着政策力度或有所调整。而17年以来央行PSL投放力度也远不如16年,前7月新增规模仅4168亿,较去年同期大幅下滑。PSL投放力度的下降,意味着棚改货币化安置对地产销售的支撑力度正在减弱。

二是房价大涨推动三四线楼市地产开工投资,如果不及时抑制将形成新一轮过剩库存。三四线房地产的暴涨其实是在制造比之前一二线更大的泡沫。尤其值得警惕的是,即便在上半年24%的高销售增速下,三四线城市上半年的房屋新开工面积依然超过了销售面积,这意味着去掉的房地产库存又被地产商拿地开工生产了出来,其实是永远去不完的。因而,在库存去化的城市正在逐渐启动限售机制,这一方面可以抑制居民投资购房,也可以对地产商投资冲动形成威慑,防止形成新一轮地产库存过剩。

房贷利率持续上行,地产销售拐点已现。房贷利率是决定地产销量的最重要指标。从历史经验看,每一轮房贷利率的见底回升,都对应着地产销量增速的见顶回落。央行公布的二季度住房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已从去年四季度的4.52%回升至4.69%,融360公布的35大重点城市首套房平均贷款利率也从去年10月的4.44%一路上升至今年7月的4.99%。

这意味着,无论是从政策基调、库存去化情况、房价涨幅还是销量走势看,短期内去库存政策进一步推进的力度和必要性都有所下降,加之房贷利率的持续回升,下半年地产销售增速或重现负增长。

投资出现拐点,消费出现拐点,工业生产出现拐点,还能有比这更显著的信号吗?

于是,今天(8月15日)一大早,央行就出手了!

今天,央行向市场投放了3995亿元的1年期“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与此前持平。

考虑到本月有2875亿元的MLF到期,因此8月MLF净投放量已达到1120亿元,创下4月以来最高净投放。

此外,今天还有1400亿元的逆回购到期,央行暂时没有动作。

表面上看,上述两笔相抵,央行还回收了一些资金。但明眼人都能看出来,1年期的MLF更具意义。

从余额来看,MLF(中期借贷便利)和PSL(抵押补充贷款)已经是央行当前最主要的“放水方式”。其中前者占了大约三分之二,后者占了大约三分之一。前者的钱(非常便宜),主要给了大银行,然后主要贷款给大国企;后者的钱(也非常便宜),主要给了三四线城市的棚改,成为推动三四线楼市上涨的重要力量。

说实话,央行今天的动作不算大,放水量也不算多,货币政策仍然延续6月以来的“在4、5月份偏紧的基础上,略有所放松”的基调。但是,你能明显体会到央行的心思——经济下行压力来了,给钱是必须的。

所以此前我们一直在文章里说:货币不可能再收紧了,M2同比增速存在反弹可能。事实上,中国的广义货币M2已经在6月出现了3万亿元的大跃进。至于7月的M2数据,已经推迟公布了数天,原因不明。

所以,你不能过于看淡资产价格。

事实上,股市已经又起了一波行情,白酒的价格在反弹,黑色系也走出一波反弹。

原因很简单:经济下行压力大了,央行就会放水,大基建就会加码。在这种情况下,楼市的冬天就很难“太冷”。

当然,这需要走一步看一步,需要后面各个月的数据不断印证。

我们的判断是:在改革得到深化之前,在“地方政府+国企”投资仍然占全社会超过40%的情况下,经济仍然维持在旧模式(绝对谈不上“新周期”),货币投放和资产的“各种炒”就很难避免。

旧模式下的“旧周期”,会越来越短促,“刺激——调控——刺激——调控”的切换会越来越频繁,利率越来越难以上升。记住我的这句话,它非常重要,它价值千金!

中国经济的转型,任重道远!摆脱“楼市+大基建”的依赖症,任重道远!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投稿合作| 法律声明| 返回顶部

主办单位:科普365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2015-2017
ICP备案号:京ICP备10002591号-6

(function(){ var bp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var curProtocol = window.location.protocol.split(':')[0]; if (curProtocol === 'https') { bp.src = 'https://zz.bdstatic.com/linksubmit/push.js'; } else { bp.src = 'http://push.zhanzhang.baidu.com/push.js'; }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bp,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