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工厂却每月开店一百家,被称服装界黄光裕,靠一招力压优衣库
用30万元起家,到如今身家超过200亿元,54岁的他用26年的时间缔造了一个庞大的财富帝国。从只有18名员工的新桥第三纺织厂,到国内A股市场最大的服装企业,周建平的 华丽蜕变历时26年。海澜之家是一个挺猛的公司,因为公司老板周建平说:要跟优衣库拼了。周建平很低调,但他的公司,是中国A股市值最高的服装企业——海澜之家。按照现在的估值,海澜之家市值大约400亿,让他来代表中国服装业去叫板,也不算过。
1988年,海澜之家创始人周建平拿着开照相馆所积攒的30万,承包了当时镇里面的第三毛纺厂,做起了服装。2001年11月,三毛集团公司更名为海澜集团公司。2002年10月,“海澜之家”品牌诞生,海澜集团进入男装零售领域。
1988年,海澜之家创始人周建平拿着开照相馆所积攒的30万,承包了当时镇里面的第三毛纺厂,做起了服装。周建平承包镇属集体性质的新桥第三毛纺厂时,他在 镇里立下军令状:钱,我来出;风险,我来担;企业办成了,是集体的;办砸了,就算我交的学费。当时,毛纺厂共有18名工人。这个厂子被简称为“三毛”,和那时候的很多明星厂长一样,周建平也很有能力,三毛在周建平的带领下,发展很快。
着眼于“名牌、规模、人才”三大战略的周建平,使毛纺厂迅速壮大为国内毛纺业的后起之秀。1996年,三毛集团公司总资产达到55亿元,职工5000人,产销10亿元,生产规模和经济实力居国内同行前列。2001年,三毛集团公司更名为海澜集团公司。命名“海澜”,周建平希望集团“以海阔天空之博大,创波澜壮美之事业”。海澜之家第一家门店—南京中山北路店正式开业,这种全新的、自选式购衣模式为中国服装营销史掀开了崭新的一页。海澜之家凭借“一年逛两次”、“男人的衣柜”的定位深入人心。定位“男人的衣柜”让人们记住了海澜之家。每个卖场内,成年男性从上到下、从内到外、从正装到休闲所需的四季服饰一一陈列;传统“人盯人”的导购模式 被彻底摒弃。
海澜之家的模式,其实有点像小米。他自己不需要设计服装,所以他前端不需要养太多的服装设计师,就因为,他不需要用自己的钱开店,所以他开店的速度极快,而且是在服装业都不景气的时候,还能疯狂开店。2014年,这家企业又通过借壳上市的方式,成为了中国市值最高的服装企业。但是直到今天,海澜之家的模式都很有争议性。外界对海澜之家的看法也两极分化,有人认为海澜之家的模式很有创新性,值得学习。也有人觉得,海澜之家的模式,其实就是国美苏宁模式在服装业的翻版,是一种所谓“类金融”的模式,所谓类金融,简单说就是借供应商的钱来自己开店。具有一定的风险性。而周建平本人,更是让我想到了当年的黄光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