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石屹:听明白没有,房价会降
潘石屹是个“有身份”的人,“笑面虎”、“天水农民的儿子”、“万恶的开发商”......但他从不生气,任何场合,任何情绪,都能被那“招牌微笑”掩饰。
为什么?因为他“胆小”。
一个闷声发大财的地产商人,一个战战兢兢的网络大V,他或许读过“毕福剑的说话之道”,以至于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8月16日下午,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在SOHO 3Q城市拓展招标会上称:前几天,听说王健林将77家酒店卖给富力,才199亿元,我以为我看错了。
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
这句话,是说给“外行”听的。
中国的房子太多了
在潘石屹看来,中国的房子太多了。
“为什么便宜?东西多,办公楼也多,二线城市办公楼空置率高达20%-40%”,而按照“小潘”的理解,房地产行业的天花板已经来临,资产运营时代将被开启。
心动不如行动,今年6、7月,潘石屹卖物业的消息便传开,但这只是第一步,他的梦想是成为全球最大的“共享办公空间服务商”,而此次3Q的招标,则是其首次走出京沪,进行全国化扩张。
“共享办公”的概念,市场早已不陌生:为降低租赁成本,不同公司的人在联合空间工作,并共享小型会议室、免费的咖啡、茶水、打印及wifi等,如此,不同团队之间也可以交流信息、技能、想法,拓展社交圈等。
一个月前,潘石屹就表示,SOHO 3Q产品运营管理模式已经成熟,接下来将加快布局,实现数量级的增长,而北京、上海、杭州和南京将成为第一批拓展合作城市。
在此次招标会上,SOHO中国明确了拓展合作的方式:1、项目规模要达到4000平方米以上;2、保持SOHO中国的一贯风格,项目位置要好,优先考虑城市黄金地段及地铁周边项目;3、整租并按合作协议支付租金,租赁期为5年+5年,签约5年,续约5年。
在北京、上海潜心打磨两年之后,SOHO 3Q已成为两地最大的共享办公空间,目前拥有19个中心,17000多个座位,并已吸引了新浪、奔驰、美团等知名公司,客户横跨多个行业。
用潘石屹的话说:SOHO 3Q的客户定位不是传统企业,而是业务有“未来性”的企业,对我们来说,SOHO 3Q就是未来。
潜台词是:SOHO 3Q是SOHO中国向轻资产转型的全部筹码。
1000万个座位的“大生意”
从赚得盆满钵满的“开发商”,摇身变成“共享办公”,潘石屹的行为就是一场“互联网赌博”。
据了解,SOHO 3Q从选房、订房,以及付款交易,都是在网上进行,租用方式也相当灵活,一个星期、一个月或一年都可以,月付、季付或者年付都行。
毕竟从大环境来看,租赁市场的未来不可限量,而传说中的“房产税”,也将成为极大的利好。
正因如此,今年以来,潘石屹加快了销售京沪办公物业的脚步,如同王健林“贱卖”77家酒店和13个文旅城91%股权的决策一样,只有减重轻行,才能“用别人的钱为自己赚钱”。
至于能赚多少钱,潘石屹向记者坦言,二线城市租赁成本很低,回报率甚至有可能超过一线城市,因此,盈利能力压力反倒没有北京和上海这么大。
而按照他之前的说法,SOHO 3Q的盈利将来源于规模化。
“我们现在1.7万个工位,赚的钱还少得可怜,但是,我们如果在全国做50万个工位、100万个工位,创造出来的商业机会就会非常大,现在选择南京、杭州这样的二线城市,就是要把规模做大,盈利也才能在现有数字后面加上一个‘0’、两个‘0’。”
而按照潘石屹的构想,未来3年-5年间,只有将SOHO 3Q的座位规模达到30万个-50万个时,甚至1000万个,才算是大生意。
为此,SOHO中国前期销售赚的300多亿元,将用于SOHO 3Q的扩张、利益分红,并将偿还银行借款,降低资产负债率。
但在外界看来,即便是深耕二线城市,SOHO 3Q也将面临不小的压力,毕竟,2016年房价涨幅居前的城市中,就有不少二线。
这也不免让人想到一段往事。
乔布斯去世时,潘石屹在微博说,对乔布斯最好的纪念,是推出单价1000元的苹果手机。结果广大群众不干了,纷纷怒怼:你咋不推出每平米1000元的房子呢,你咋不上天!
这可就为难潘石屹了,当时SOHO的项目都位于北京比较核心的区域,还是商办项目,单价1000?赔本都不够。
但这并不是问题,毕竟在潘石屹心中,未来,房地产一定会跟共享单车一样,得到“充分利用”。
也正是在这样的市场逻辑下,新型的“办公空间共享”正渐渐地改变着人们的工作生活,截止2016 年,全国共享办公空间商已超过 10000 家,且势头仍在继续。
商人的话只能信一半
对于房地产未来的发展,潘石屹并不避讳。
面对追问,潘石屹曾直接表态:听明白没有,房价会降。但是,商人的话从来只能信一半。
李嘉诚抛售内地的物业,但房价并没有暴跌,反而在2016年还暴涨了一轮,后来证实,李嘉诚只是为了套现抄底英国。而王健林转手股权,也是为了降低万达的负债率并将企业向轻资产型转化。
但不可避免的是,房地产“黄金时代”将一去不返。而嗅觉灵敏的潘石屹们,也将做出各自的选择,比如将眼光投向轻资产的互联网房地产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