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信遭日本夏普起诉 欲强行收回北美品牌使用权:影子富士康
文/财经杂坛(微信公众号caijingzt)
中国海信遭日本夏普索赔1亿美金 收回北美品牌使用权:富士康的影子
这是中日两国企业商业合作的一道新裂纹。
近日,日本夏普围绕北美市场液晶电视销售的品牌使用权问题,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法院对中国海信集团提起诉讼。夏普此前将北美市场5年的电视品牌使用权授予海信,本次以海信销售低品质产品损害夏普信誉等为由,要求海信停止使用品牌,并至少赔偿1亿美元。
据外媒报道,夏普方面的申诉,海信以夏普品牌销售低品质和低价格的产品等违反了合约。夏普2017年4月曾书面通知海信终止合约,但海信之后仍然继续以夏普品牌进行销售。
从外媒的角度上看,起诉方日本夏普简直就成了一个受害者。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夏普在北美巨亏出售给海信
成立于1912年的日本夏普公司在全球电视行业有个专称“液晶之父”。但 2007年后,以技术见长的夏普却经历了业绩断崖式暴跌,陷入到百年以来最大的困境之中,向海信出售美洲市场、墨西哥工厂,纯属收缩自保、断尾求生。
美洲市场是夏普仅次于中国的第二大市场,市场份额曾远在三星、索尼之上。为之供货的墨西哥工厂于2003年投产,2007年因市场猛增还曾酝酿扩建。目前,该工厂产能300万台,是其四大海外生产基地之一,主要生产大尺寸液晶屏,包括80寸和90寸的4K智能电视。
但美国人购买彩电有个习惯、不会超过汽车后备箱尺寸,这就限制了夏普65英寸以上大屏幕彩电的销售。而由于夏普在40英寸产品上的缺失,导致美洲市场份额逐季度下降。尽管后来弥补了产品空白,但为时已晚,2009年夏普被三星、索尼所超越。
夏普在北美市场的份额不断萎缩,按照复兴计划,夏普开始甩卖工厂——2012年与台湾鸿海集团谈判,欲将墨西哥工厂出售给对方。可是,为了缩减固定费用,双方直到最后也未能就相关条件达成一致,这一计划于2013年搁浅。
可是,扭亏无望的业务砸在手里,只能是多了一重枷锁。终于2015年7月31日,夏普对外宣称找到了新的买家——中国最大彩电生产商海信集团。
没想到海信大放异彩
夏普终于丢掉一个烂包袱,但日本人没有想到,这个烂包袱很快在中国人手上大放异彩。
据了解,海信在收购夏普北美电视品牌五年权后,2016年1月,接手墨西哥工厂,紧接着就斥资30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97亿元)用于产能升级和员工激励,在接手后短短几个月的运作中,工厂生产效力翻了一番,墨西哥工厂成为了海信海外最大生产中枢。工厂的战略地位将对美国市场的供货时间大大缩减至一个月。刘斌还透露说,未来海信有可能会在长期运作中在美国开设自己的工厂。
据外媒报道,海信让夏普的这家工厂在两个月里的生产效率提高了一倍。
在盘活了夏普北美工厂后,也反作用于海信的业绩。2015年,海信的全球电视出货量已经超越索尼位列世界第三,仅次于三星和LG。2016年,全球液晶电视销量达2.19亿台,同比增长1.6%。海信排名第三,出货量同比增长3.9%,达1330万台。据海信官方微博显示,2016,海信电视线上卖了55亿+,高端大屏占3/4壁江山。
夏普反悔的背后是富士康?
但海信和夏普的蜜月期随着富士康的强势进入,而迅速结束。
2016年,富士康董事长郭台铭在去年斥资3888亿日元(约合33亿美元)收购夏普。作为全球最大的代工企业,富士康的一个目标就是利用夏普打造自主具有全球品牌知名度的消费电子业务。
在收购签约仪式上的富士康CEO郭台铭与夏普社长高桥兴三
要想实现夏普这一品牌的复兴,富士康需要拿回夏普在过去几年为了筹集现金而出售的权利。郭台铭选择让自己的得力助手戴正吴负责夏普的运营。2016年12月,戴正吴拿回了夏普在欧洲的品牌使用权,方法是直接收购了此前取得这一授权的公司。
富士康想如法炮制,拿下北美。
海信当然不会心甘情愿。彼时,海信表示,在协议到期前,不会归还夏普品牌电视的使用权。“我们感觉是被迫捍卫我们的授权协议,”海信总经理林澜在电邮中表示,“夏普品牌对我们很重要”。
这就有了夏普2017年4月书面通知海信终止合约,再到现在起诉海信。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日本电子企业大多巨亏进入转型期,部分中国企业纷纷加入收购日本家电企业或品牌、工厂的争夺当中。比如,美的集团将以4.73亿美元购买日本东芝集团的亏损家电子公司,获得该公司超过80%的股权。
但从海信与夏普的复杂商业关系来看,中国企业在“走出去”时要多留几个心眼。
(嗨,如果觉得不错,请关注、转发、点赞、打赏,任选。【财经杂坛】系今日头条签约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