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灾又要来了?两个故事说明跌破3000点有多可怕!
2015年炒股被股灾狠狠的教训过一次后就远离股市了,两年多来只是偶尔关注,但最近A股跌的厉害,感觉两年前的股灾又要来了!
「真话财经」并不是草率的下这个结论,在详细对比了两年前的股灾和最近股市连续下跌的诱因后,我们更坚定了自己的判断。
过去一个月,股市惨跌,上证指数最低跌到3016点,逼近3000点警戒线!好在周四、周五股市暂时止跌,要不然跌破3000点后,麻烦可大了!
有人统计了一下,现在已经有约2000只股票跌出2015年熔断时期以来的新低点。还有约300只股票股价惨遭腰斩。
最近,不管是美股、欧股、还是港股都屡创新高,为什么只有A股跌出2017年以来的新低?
初步判断,主要和监管层的重拳整治有关,手法和2015年这个时候有点像。
3月底以来,银行开始彻查委外资金、监管层要求券商资管整改资金池业务、信托机构清理配资等。
和2015年一样,现在的监管目标也是去杠杆,简单说就是不能借钱炒股了,这样部分投资者就要赶紧卖股票收钱了,卖的人多了,股价就开始下跌。
◆ 股市连续下跌有多可怕!
再往后情况就会更恶化了,虽然现在没有发生,但想起来还是很可怕的。如果股市连续下跌,A股市场就会失去人气,很多股票就撑不住了,银行就会抽贷……
其实,监管层可能已经意识到过度监管对市场造成的影响了,上周五,银监会表示,在开展监管行动防控金融风险的同时,也科学把握力度和节奏。
银监会审慎规制局局长肖远企周五在发布会上表示,近期监管文件并无新规定,市场对此没必要紧张。
在监管层的安抚下,A股5月11日下触3016.53后翻红,5月12日上涨0.72%,收于3083.51点。
尽管如此,A股在3000点附近徘徊是很危险的,很多人认为这是股权质押的警戒线,如果跌破将会引爆众多个股的强制平仓风险,到那时股灾就真的来了!
举个例子:A上市公司缺钱,需要向B银行借钱1000万。
A:我们最近想扩大生产,借点钱。
B:可以给你借钱,但需要抵押物。
A:我是一个创业型上市公司,没有厂房给你作抵押啊!怎么办?
B:你可以把你的股票质押给我啊!我照样给你借钱。
A:我现在用100万股票,给你做质押怎样?现在每股的价格是10元,市值刚好1000万。
B:不行,股票不同房产,房价稳定我放心,但你的股票万一哪天来个连续3天跌停,从10元跌到7.29元,市值不就变成了7.29×100万=729万,到哪时我就亏大了。
这样吧,你质押的股票要打5折,现在向我借钱1000万,按照现在10元的股价,你需要抵押200万股,市值是2000万,打5折后刚好是1000万市值。
A上市公司看到B银行的精明,同时感觉自己公司还是不错的,就决定质押200万股借款1000万。
B:这还不行,我们还要设置预警线和平仓线:150/130。(A现在的股票价格是10元,那么:预警价=10×0.5×1.5=7.5元;平仓价=10×0.5×1.3=6.5元。)
如果股市连续大跌,当A的股价跌到7.5元,银行就开始发警告,要么还钱,要么抵押更多的股票。当A的股价跌到6.5元,银行为了保住自己的借款,就会强制卖出A公司股票。
在股市中,如果众多股票被强平,将会形成越跌越深的多米诺骨牌效应:股市下跌→股权质押被强平→加速股市下跌→另一批股权质押又被强平→股市继续下跌。
◆ 此轮下跌和2015年的股灾很像
2015年的股灾其实就是上述原因引起的。在股市上升期,很多人借钱炒股,A股一度涨到5000多点,监管层觉得太高有风险,就开始警示风险并整顿场外资金。
后来的结果炒过股的朋友印象会很深,2015年5、6月份,股市开始大跌,大量投资者开始卖出,后来就出现了上文中提到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看看最近的股市,A股跌到现在这个程度,除了银行、保险和白酒板块,其他所有的板块全军覆没,比2015年股灾的破坏性更大。
表面上看现在没有股灾时的全面流动性危机,但现在有「闪崩」,走势本来正常的一只股票,几分钟里就打到跌停,随后就连续几天跌停。
事实上已经有公司因为控股股东质押的股票跌到了平仓线而紧急停牌,现在被迫补充质押股份的已有25家左右。
按照第一部分的原理,如果很多股票再跌下去平仓盘将大量增加,到那时就不可收拾了,很多投资者今年的资金损失会超过2015年的股灾时期。
仔细研究本轮的监管方式和思路,和2015年如出一辙,都属于「运动」式监管,最近连续开展的「专项执法检查」让股民提心吊胆。
◆ 股民亏的钱都去哪儿?
掐指一算,2015年6月12日深沪股市总市值合计约71.24万亿元,2017年5月12日,深沪股市总市值合计约51.13万亿元,一共减少了20.11万亿元。
这些钱都去哪了?举一个有趣的例子大家可能会更明白。
有一个市场,有两个人在卖烧饼,有且只有两个人,分别为烧饼甲、烧饼乙。
他们的烧饼价格没有物价局监管,每个烧饼卖一元钱就可以保本,并且他们的烧饼数量一样多。
这段时间,他们生意很不好,一个买烧饼的人都没有。甲说:「好无聊」,乙说:「我也好无聊」,此时看故事的你们也说:好无聊。
这个时候的市场,我们就称之为不活跃。
为了让大家不无聊,甲、乙决定玩一个游戏。于是,真正的故事开始了。
甲花一元钱买乙一个烧饼,乙也花一元钱买甲一个烧饼,现金交付。
甲再花两元钱买乙一个烧饼,乙也花两元钱买甲一个烧饼,现金交付。
甲再花三元钱买乙一个烧饼,乙也花三元钱买甲一个烧饼,现金交付。
……
于是在整个市场的人看来,烧饼的价格飞涨,几天后就涨到了每个烧饼60元。因为甲和乙都持有烧饼,感觉自己已经暴富。
这个时候有路人丙,他是个投资兼投机家,几天前路过的时候知道烧饼是一元一个,现在发现是60元一个,他很惊讶。
于是他花70元买一个了,因为他确信烧饼价格还会涨,价格上还有上升空间,并且有人给出了超过200元的「目标价」。
在股票市场中,路人丙就是股民,给出目标价的人被称作研究员。
在烧饼甲、烧饼乙和路人丙「赚钱」的示范效应下,接下来的买烧饼的人越来越多,参与买卖的人也越来越多,烧饼价格节节攀升,所有的人都非常高兴,但是很奇怪:所有人都没有亏钱。
这个时候,甲和乙谁手上的烧饼少,谁就真正赚钱了;参与购买的人,谁手上没烧饼了,谁也就真正赚钱了!
那到底谁亏了钱呢?
答案是:谁也没有亏钱,因为很多出高价购买烧饼的人手上持有大家公认的优质资产,也就是烧饼。
有人问了:买烧饼永远不会亏钱吗?当然不是。那哪一天大家会亏钱呢?
比如市场上来了物价部门,他们认为烧饼的定价应该是每个一元——监管出现;也可能是市场出现了很多做烧饼的,而且价格就是每个一元。
这时候,有烧饼的人就亏钱了!那谁赚了钱?就是最少占有资产的人,也就是之前买过烧饼,现在持有烧饼最少或根本没有烧饼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