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并非最理想的投资国 为何中国还斥巨资建中巴经济走廊?
对中巴走廊要有清晰的战略目标与定位
中巴走廊项目面对着如此多的风险挑战,那么一方面我们更应该加强对每个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与风险评估;另一方面,即便是对中国已高度过剩的工程施工行业而言,巴基斯坦在经济层面也不是一个最理想的投资目标国,这就需要我们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审视思考“一带一路”倡议乃至中巴经济走廊的本质。
对于“一带一路”倡议,我个人的理解,这是对过去我国30多年改革开放过程与经济增长方式的一个调整:在过去30多年里中国经济增长方式最直白简明的概括是什么?——就是欧美与东南亚华人资本来到中国沿海地区,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廉价成本、廉价资源,生产低附加值的产品销售到欧美市场。
这一模式与路径支持了过去三十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但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这种模式已经碰到天花板,欧美市场已趋于饱和,对华戒备抵制越来越强,中国国内制造业成本越来越高,人力资源、土地、环境都难以支持中国经济以过去的速度持续高速增长。
在这一大背景下,中国企业愈发需要走出去,在全球范围内获取市场、配置资源。但是中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成功的案例其实是不多的,除开华为、万向等为数不多的企业外,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过程是一个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过程。这背后的原因很多,除开企业自身的因素以外,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的企业走出去是一个点,但面对的是一个规则位置已经确定的世界体系!单纯以一个点面对别人一个体系、一个面失败是大概率事件,不失败是异数、是传奇。因此,从这一点去理解“一带一路”的实质,那就是未来中国资本、中国企业将在国家的保障体系下,作为一个体系走出去,而且走出去的方向往往刚开始也不会是欧美发达国家,更多是在“一带一路”+“一洲”(非洲——林毅夫语)。
而一带一路的第一个试验田就是中巴经济走廊。也就是说,中巴经济走廊是“一带一路”推进的试点区、成效的示范区和实践的创新区;是中国企业在国家综合保障力量支持下,以成体系方式走出去的一次尝试;也是中华文明与伊斯兰文明建立良性互动关系的一块试验田。
基于此,我们可以对中巴经济走廊提出以下几点战略目标:
1、 影响南亚次大陆战略平衡的砝码
2、 通过援建承接中巴走廊基础设施项目,带动巴经济增长,改善社会公共治理,帮助巴成为南亚西亚防范极端势力的稳定石
3、 获得未来影响中东、西亚的桥头堡——瓜达尔港
4、 积累大规模产业转移与援建经验,作为与一带一路更多国家打交道的试验田
第一条是显而易见的,此处不作赘述。第二条——通过援建承接中巴走廊基础设施项目,带动巴经济增长,改善社会公共治理,帮助巴成为南亚西亚防范极端势力的稳定石。应该说从切入点来看,以基础设施与能源建设为重心的中巴经济走廊项目对巴基斯坦的经济增长确有着“四两拨千斤”的妙用,但最终效果仍有待于进一步观察——首先中巴走廊项目在多大程度上能带动巴基斯坦经济进入一个良性循环还是一个很大的未知数。
能源与基础设施投资确实能拉动一个国家的GDP增长,为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条件,但它不是经济发展本身,巴国民经济的长期好转取决于巴自身是否能正确分析形势,制订符合巴国内资源要素优势、可持续的经济规划,并持续有效推进。而这一点,正如之前的风险分析——在巴中央政府能力低下的大前提下,是不容乐观的。其次,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治理改善不是简单的GDP增长就能涵盖的,对于巴基斯坦这样的国家,要遏制宗教极端主义思潮的蔓延,更需要地方政府与基层社区治理有重大变革,而这远远不是中国给予经济援助与中巴走廊项目拉动所能改变的。
第三条,中国获得未来影响中东、西亚的桥头堡——瓜达尔港。仅从港口开发权而论,这一条目前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现实,但是瓜达尔港要真正发挥作用,变成一个可持续提供支持的基地或桥头堡,还面临着几乎横贯巴全境的交通上的通联、地方势力的安抚与沿线经济社会、安全形势的明显改善。这个挑战将是巨大的。
第四条建立在前几条特别是前两条的基础之上,属于相对更长远的一个目标。因此,这四点都不是简单就能实现的。
而且待到未来东部热点问题解决,中国综合国力进一步充沛,对巴研究与顶层设计更为成熟,在巴项目已经取得一定成果经验,到那时中国再应时大举而动,这应该是一个更为稳妥、胜算更高的战略谋划。(作者郑刚 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一带一路风险课题组成员、中信改革发展基金会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