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苦干30年,花2924亿收购外国公司,自己却无半毛钱股份!
历时近2年,经过美国CFIUS(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等11个国家投资审查机构的“盘问”,美国、欧盟等20个国家和地区反垄断机构的审查后,中国史上最大的并购案终于宣告完成。
他,一个人花了430亿美元(约合2924亿人民币)收购了全球最大的农药公司——先正达,震惊了世界!他,就是被称为“中国并购大王”的中国化工集团公司总经理——任建新。完成这次收购后,中国化工成了全球化工界四巨头之一!
任建新与先正达董事长米歇尔·德迈尔。
在《财富》评选的中国最具影响力的50位商界领袖榜单中,任建新位列第五。他的前面是马化腾、任正非、张士平和马云。这四位的话题性都远超任建新,身家更是将其“秒杀”。
而在30年前,他借了1万块创业,没想到如今他的公司已发展成为全球数一数二的国际巨头。有趣的是,这个国际巨头的掌门人兼创始人,干了30年竟然没有一毛钱的股份,据媒体报道几年前他的年薪才22万人民币。
抵押家产借1万元创业
任建新1958年出生于甘肃兰州,成长于“文化大革命”。和那个时代的很多年轻人一样,他在十几岁时去了农村,在那里学习种地,了解农民的想法。
高考恢复后,任建新考入兰州大学,毕业后进入了位于兰州的化工部化工机械研究院。
1984年,26岁的任建新发现一组奇怪的数据:我国每年因锅炉结垢多消耗800万吨原煤,相当于当时煤炭增产量的一半,根本原因在于清洁技术落后。
了解这组数据后,任建新想起,化机院此前有一项名为“Lan–5”——硝酸酸洗缓蚀剂的技术,这项创新曾获过奖,理论上可以解决锅炉结垢的问题。
但该创新在获奖后,却在保险柜里锁了5年。当时在中国,这种清洗技术的市场完全空白,化机院此项专利的对外标价是250元。
任建新就想买下这项技术去创业,但是没钱,他把自己的家产作抵押,跟化工部借了1万块。还立了军令状:如果失败,将家产变卖作为补偿,另外自愿将职务降一级,工资降一级。
公司上市总部迁徙北京
就这样,1984年9月,在机械研究院的破旧防空洞里,任建新带着7个共青团员下海,创立了中国蓝星(BuleStar)。他没什么公司的概念,就是想着给化机院增加些收入。他虽然签了军令状才拿到钱,是这份事业的创始人,但还是将蓝星视为甘肃化工学的“财产”。
小团队没什么分工,任建新得负责所有事情。有了技术,他却找不到销路,最后没办法,任建新便响应时代的号召,学习雷锋做好事,先从免费干起。
在西宁郊区的一处煤矿,蓝星团队开始免费给矿工清洗家中的茶壶水垢。他们将一些旧茶壶清洗得光洁如新,一位老太太看这些小伙子吃苦耐劳,便给了两毛钱,这笔钱成了蓝星的第一笔收入。
那个时代雷锋精神很流行,任建新们的事迹很快在周围传开。没多久,附近的煤矿领导找到任建新:矿上有台接近报废的重垢锅炉,你们试着清洗,成了有报酬,失败了就当报废。
得到指示后,蓝星团队连夜开工,让“废锅炉”起死回生,这一单后,任建新拿到了1900元的报酬。
有了成功的案例,任建新在煤炭业出了名,生意是一个接一个来,第一年下来,这个新成立的蓝星公司赚了24万。此后几年里,蓝星迅速扩张,几乎承包了整个行业的清洗,为此,《人民日报》还在头版头条报道了任建新和蓝星集团。
1995年,蓝星清洗顺利上市,总部搬迁至北京。任建新将随行1800名员工的住房、配偶工作以及孩子上学等问题悉数解决。
10年并购100多家国企
10年的时间里,蓝星先后并购了超过100家国有企业,从蓝星清洗逐渐转变成了蓝星化工。
并购国有企业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并购对象基本上都是资本抵债、应该破产。接手这类企业,实际上是接过一个“烂摊子”。并购很简单,但并购后的“妙手回春”非常难。
这次他不像上次那样去了就撤职,而是在了江西的山沟里呆了好长时间,找到了企业的病症,挖了100多个国内国际专家进行核心技术的研究,5个月后,试车成功,第二年,企业就盈利。
像这样的收购还有很多,全是负债累累的企业,任建新要做的就是让这些快要倒闭的企业起死回生,让国家掌握核心技术、多赚钱。
在前后一百多次的“转危为机”中,蓝星成功进入化工新材料领域并发展成为行业老大,企业资产突破了200亿元大关。
2004年,化工部撤销后,国资委以蓝星集团和昊华集团为主体组建成立中国化工集团,任建新成了新集团的总经理。彼时,中国正成为大宗化学品和特种化学品全球最具潜力的市场,任建新为中国化工确立的发展战略是 “老化工,新材料”。
连续完成3项大规模海外收购
从一个1万元起家的小公司到数十亿元资产的大型国有企业,任建新和他的蓝星走出了一个中国企业的奇迹,但他并未就此驻足,而是把目光投向世界市场,走上了海外并购之路。
2006年,任建新连续完成了3项大规模的海外收购,创造了中国企业在海外收购的最高频率。当年1月,蓝星集团耗资4亿欧元收购了全球第二大蛋氨酸生产企业法国安迪苏集团100%股权。
2006年4月,蓝星收购澳大利亚凯诺斯公司。通过这次并购,蓝星集团以最短的时间、较低的成本获得了国外乙烯及相关资源,为发展化工新材料奠定了原料基础;10月,蓝星又与法国罗地亚集团在北京签署了全资收购后者有机硅及硫化物业务项目的协议。凭借此次收购,蓝星集团将有机硅单体的生产能力提升至每年42万吨,跃居世界第三大有机硅单体制造商。
此后,中国化工又收购了全球第7大农药生产商、以色列的马克西姆——阿甘(Adama)、欧洲最大光能板生产商REC,以及全球第五大轮胎生产商、意大利的倍耐力。
对于海外收购,任建新除了保持惯有的冷静和低调外,还有他自己的一套整合战略: “买得来,管得了,干得好,拿得进,退得出,卖得高”。
任建新对并购过来的企业在管理上决不手软,但同时很重视与并购国间的文化融合,他的理念是: “我们去收购它,不是征服它,不能以一种占领军的心态去收购和管理。”
从国内到国外,每次成功的并购都为任建新的企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业绩奇迹,也使他拥有了“并购大王”的头衔。
引进国际战略投资者
在成功并购海外企业的同时,任建新还带领中国化工积极引进国际战略投资者。
2007年,中国蓝星集团与美国黑石集团完成 “土洋联姻”,无疑是中国市场上最吸引人眼球的经济事件之一。9月,黑石集团以6亿美元入股中国蓝星集团20%股权,这一运作的完成,不仅标志着世界最大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黑石集团完成了中国布局的第一步棋,同时也标志着作为中国化工产业领跑者的蓝星集团吹响了向世界级跨国企业进军的号角。
由任建新主导的此次合作是中央企业采取非上市方式引进战略投资者的首例,受到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成为国际资本与中国央企结合的典范。至此,任建新10年来低调展开的资源布局战略浮出水面。
2016年1月,任建新在4天时间内敲定了两笔投资,一是9.25亿欧元收购德国橡塑化机制造商克劳斯玛菲集团,二是对瑞士摩科瑞能源进行战略投资。
如今,在收购了全球最大的农药公司先正达后,中国化工已是全球四大化工超级巨头之一。如今的中国化工无论从资产市值、还是技术专利,都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如今的任建新执掌9家A股上市公司、9家海外企业,以及超过100家子公司。
“我的目标是让中国化工走上一条稳定发展、持续盈利的成功之路。”这个中国的并购大王正款步走向世界的前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