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365

科普365

“整村经营”组织电商“正规军”

发布时间:2018-04-11 09:31:16 来源:杭州日报 责任编辑:婷婷


 

安吉碧门村

驻湖州记者 杨君左 通讯员 吴静 钟永梅

4月的安吉灵峰街道碧门村,整个村庄被金黄的油菜花田衬托着,一眼望去,美不胜收。

除了美,碧门村还有不同的一面。这个上世纪90年代就名声在外的工业强村,自从转型“电商村”以后,变得安静、内秀了起来,活脱脱一幅“悠然碧门 产居相融”的乡村振兴画卷。

村庄“传统式”销售集体转型

碧门村是安吉最早发展竹凉席产业的村庄,经过近30年积累,村里大小企业有120余家,其中竹制品企业75家,60%以上的村民从事着和竹制品有关的行业。

近年来,竹凉席市场环境日趋繁杂,传统销售模式日渐式微。加上资金到账慢等问题,家庭作坊式的小微企业生存愈发艰难。这种情况下,渐渐开始有村民转战电商。等着顾客上门、面对面交易,村民吕磊早就察觉这种线下经营方式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2013年,他尝试着在阿里巴巴发展批发业务。“手机拍照,往网上一放,马上就能有订单。”吕磊说,原来紧缩的销售渠道仿佛打开了一扇窗,让村里人看到了新希望。2015年,吕磊的线上销售额达到了800万元,这让他既惊又喜。

近两三年里,碧门村里主动或被动从线下买卖转型到线上交易的厂子越来越多。淘宝、天猫、亚马逊……各大电商平台都涌动着“碧门电商”的身影。

“电商村”新风向带动创业好氛围

电商兴起,让碧门的乡村产业刮起了“新风向”。最明显的莫过于带动村民再创业。

阮文平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毕业的大学生,当年受村庄发展氛围影响,辞职回家创业,近年来,也尝试干起了电商。

思路一变天地宽。现在,他销售的产品中60%来源于自己企业,40%来源于外购。产品不再局限于竹凉席等普通日用品,还拓展到了工艺型日用品。“这些东西搁在过去我肯定不敢卖。”他说,线下经营导致客户群固定且单一,电商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展示平台,任何物件都能遇到喜欢它们的人。

碧门村的电商产业如火如荼,让年轻人归去来兮。

陈鑫2015年辞掉了县城的工作,回家帮助父亲注册网店,现在网上年销售额已达350万元;吴将云辞去了会计工作,回村办起了竹制品成品工厂,之后把自己的工厂、销售批发门店等整合,开办了线上店铺,去年年销售额突破500万元。

碧门村党支部书记李亚财说,不受城乡条件制约,不受地域限制,电商让大家有了更广的发展空间;村民主动转型、“席二代”回归,给村里带来了新理念、新思路,产业发展愈发生机无限。

抱团发展“电商村”有了准确定位

电商多了,就要把“牌子”立起来。

在碧门村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培育工作启动时,基于底子和氛围,“电商村”的定位越来越清晰。在谋划乡村产业时,村里决定建电商馆、成立电商协会,规范电商产业发展。“村里给自己定位‘店小二’,通过电商协会的平台,电商馆的载体,给本村电商提供服务。”李亚财说。

建立了协会,原来单打独斗的村民电商成了“正规军”,得以抱团发展。这大半年来,在村里的支持下,村电商协会和农商银行、杭州联合银行等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获得了正常贷款利率下浮10%的优惠政策;和物流公司达成了协议,获得了更加实惠的物流价格。因为有了“组织”,会员们还能获得政策补助,以及招工、就业、保障等第一手信息。下接地气的同时,也能更加方便地接起了“天线”。与此同时,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也统一了标准。

截至目前,碧门村已经有40户电商加入电商协会,其中还有邻村村民的参与。现在,村里正谋划着如何做精电商馆,吸引本村更多企业主参与,以及通过提供线上线下互动体验,吸引外地客商。

“电商村”的名头扶摇直上,参观调研的团队络绎不绝,这让村里既高兴又紧张。

嗅到了发展的气息,但又必须要有新思维、新想法、新举措来支撑。李亚财准备说服阮文平,把生产车间和仓库改造成碧门村电商产业的展示区。“原来的面貌要保持,不然做成了纯粹的购物点,也没新意。”他说,村里需要有一个窗口来展示电商发展,阮文平刚好也可以借助这个平台再次转型升级。

碧门的“电商村”发展,不会止于竹凉席。李亚财说,村里还有近40家非竹制品企业,涉及麻纺织、农产品、农场经营等;同时村里也在流转农田和林地,计划发展高新农林产业。到时候,这些产品也将配上电商的“身份证”,为“电商村”增加新的内涵。

李亚财表示,经过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创建,村庄有了好环境,一二三产融合有了基础,再加上“电商村”这块招牌。不久,碧门村就能依靠产业兴旺、生态宜居,走出一条符合村庄实际的乡村振兴好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