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网

《神经漫游者》:元宇宙的鼻祖?

发布时间:2022-03-27 05:54:06 来源:科普时报 责任编辑:caobo

即便是为了蹭“元宇宙”的热度,也应该多少厘清它的来龙去脉。本文不探讨“元宇宙”及其背后的是是非非,仅追溯与罗列一下这一概念的起始源头。

现在大家提及“元宇宙”,都视美国科幻作家尼尔·斯蒂芬森出版于1992年的科幻小说《雪崩》为肇始之端,毕竟元宇宙(Metaverse)一词确实出自这部作品。

但其实这一概念或者说思想的问世,可以推及更早的时候。一般认为,描写网络及虚拟世界的作品,应以加拿大科幻作家威廉·吉布森的科幻小说《神经漫游者》为最初先导。1984年,这部带有强烈未来倾向的科幻巨著横空出世,震动了整个科幻界。后来威廉·吉布森又出版了《康特·杰罗》(1986)和《蒙娜·丽莎超速档》(1988),这3部作品被统称为“矩阵三部曲”或“蔓生三部曲”。

一提到“矩阵”,恐怕大家立刻就恍然大悟,因为曾风靡一时而最新一集却饱受争议的科幻电影“黑客帝国”系列,其原名Matrix直译就是“矩阵”。

目前“黑客帝国”系列一共4部,包括《黑客帝国》(1999)《黑客帝国2:重装上阵》(2003)《黑客帝国3:矩阵革命》(2003)以及《黑客帝国4:矩阵重启》(2021),威廉·吉布森并未参与到这一系列的编剧当中。但他却为另一部类似题材的科幻电影做过编剧,电影名为《约翰尼·耐莫尼克》(1995),描述了依靠人体移动传递信息的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这类作品很喜欢以人名作为作品题目,而这些“人名”又都与故事存在一定的相关含义,比如“约翰尼·耐莫尼克”(JohnnyMnemonic)可以译为“这家伙的记忆术”。再比如“康特·杰罗”“蒙娜·丽莎”甚至“神经漫游者”也都如此。“神经漫游者”(Neuromancer)是一个作者自造的词汇,可以将其视为一个超级巨大的、摆脱了人为控制的、能够自我学习自我完善自我复制的独立程序。

从事此类科幻作品创作的作家还有布鲁斯·斯特灵等人,这期间也产生过不少优秀短篇,只不过都没有《神经漫游者》影响那么巨大。后来这类作品均被归为“赛博朋克”流派,这类作品主要描述在强大的电脑网络背景下,人类处于一种“高科技低生活”的纠结状态。而这就是所谓“元宇宙”的基本雏形。

那段时间也有不少相关电影问世,但都缺乏一种全景式的展示。真正把这些思想具象化和娱乐化或者说大众化的,还是科幻电影《头号玩家》(2018)和《失控玩家》(2021),使得这样一个原本虚无缥缈的虚拟世界从此有了可视的模样。

但我们不妨更加考据地溯源一下更早期的“元宇宙”思路。

1982年,科幻电影《电子世界争霸战》上映。主人公的游戏程序被盗窃,为了查明真相他进入到程序空间,自此一番追逐厮杀……不妨分析一下这些情节,能否明显看出《失控玩家》所致敬的东西?这是一部有史以来第一次运用电脑动画拍摄的电影,其中将电脑程序拟人化的手法为后世广泛借鉴,种种特色使得该片成为一代楷模与样本。多年之后,其续集《创:战纪》(2011)问世。

无独有偶,1982年还有一部科幻电影上映,但票房惨败,喝彩寥寥,这就是《银翼杀手》。简单说,《银翼杀手》描写了仿生人与人类之间的爱恨情仇,影片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无比漆黑的未来。这部影片改编自美国科幻作家菲利普·K·迪克的科幻小说《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1968),这部作品因其所阐述的思想被视为“赛博朋克”的早年鼻祖,可惜作家在电影上映前三个月不幸离世。而随着时代的发展,《银翼杀手》越来越受到各个领域的重视,菲利普·K·迪克的作品也被越来越多地改编为电影。2017年《银翼杀手2049》问世,既是《银翼杀手》的续集,也是对其的缅怀与致敬。

仔细考察《电子世界争霸战》和《银翼杀手》,可以认为它们在对“赛博朋克”的表达上各有欠缺。《电子世界争霸战》具备了炫目的虚拟形式,却缺乏一定的深刻思想;而《银翼杀手》清晰地表达出了这种思想,却未涉及电脑虚拟空间的技术。《神经漫游者》则起到了集大成的作用,成为“赛博朋克”的一代经典。

(作者系北京作家协会专业作家,主要从事科幻与科普创作)

标签: 银翼杀手 黑客帝国 科幻小说

上一篇:
下一篇: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