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网

数字时代 人们还需要去博物馆看实物和展品吗

发布时间:2019-03-15 14:39:22 来源:环球时报 责任编辑:caobo

数字时代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很多事务都可以通过手机操作,通过现代科技手段来实现。在数字时代,人们还需要去博物馆看实物,看展品吗?全国两会期间,《环球时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安来顺。

“在数字时代,人类可以通过各种现代科技手段去欣赏、去理解祖先发明创造的灿烂文化,这些先进技术手段带来的可能性甚至超乎我们的想象。但是,现代科技手段唯一不能替代博物馆的,就是观众与祖先留给我们的那些旷世之作之间在情感上的最直接交流。”安来顺表示,他所服务的北京鲁迅博物馆的重要组成是鲁迅先生的故居,鲁迅先生在这里完成了《华盖集》《野草》《朝花夕拾》《坟》等文集和文章。“每当读到《秋夜》中 ‘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的时候,你是不是也想去看看这两棵枣树是否还在?是的,它们依然繁盛地生长在鲁迅博物馆的院中。前来参观的人群络绎不绝、凝望深思,与上世纪20年代的鲁迅面对面交谈。一个鲜活的、一个有温度的鲁迅先生,好像还生活在这个院落中未曾离去一般。这就是文物背后带给我们的故事,传达给人们的情感。”

安来顺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人类物质生活水平越高,就越有一种强烈的欲望,他们想探知: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 ?我们又将向何处去?为此,人们要去寻找自己的文化基因,而这些基因中的重要一部分是以文化遗产(无论是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为载体存在于现实之中的,这就为博物馆的不可替代性提供了可能。博物馆是中华文化的“基因库”,在这里,人们能跨越时空、跨越时代、跨越地域与历史对话,进行心灵碰撞和情感交流。在这种语境下,现代数字技术极大拓展了公众熟悉和热爱博物馆文化的渠道和方式,甚至催化出新的“文化价值”,但替代不了观众与那些最真实、最直接的文化见证物之间身临其境的、源自心灵的情感互动。

“有时,人们会问‘信史可信,还是博物馆更可信?’这有点像问‘一名优秀的厨师会是一个好裁缝吗?’”安来顺表示,很多信史、正史皆出于历朝历代史学家之手,他们收集整理各种历史资料并经过分析研究后提取出历史“真相”。而博物馆里的文物,特别是出土的文物,绝大多数是来自于“第一现场”的、最直接的“见证物”。“我觉得历史记载与博物馆文物之间是互补、互证的关系。史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解读文物,而文物也可以帮助印证史书中的相关记载是否准确。”

安来顺认为,“让文物说话”是博物馆的追求,但在许多文物自己“说不了话”的情况下,博物馆就要借助史书来帮助文物说话。如果一名观众参观陈列展览的体验,与读一本历史书、看一部历史剧、听一场历史讲座没有差别的话,那么大概率的是这个展览是失败的。但与此同时,一个成功的博物馆展览往往能激发观众的一系列渴望,渴望去研读一本历史书,渴望去听一场历史讲座......反之亦然。

标签:

上一篇:减肥早餐食谱:教你如何科学吃早餐
下一篇:美国哈佛大学专家团队:两万米高空中喷洒微粒 可减少地球热量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