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过去费用高昂,读取速度仅有1、200MB/s的SATA固态硬盘,到如今顺序读取速度突破7000MB/s的PCIe4.0固态硬盘,这些直观的参数进化离不开固态硬盘主控的不断升级。
固态硬盘的主控属于整个产品的“中枢大脑”,一方面他要通过外部接口与主机进行数据通信,接收和处理主机的明令,另一方面他还要管理“不那么智能”的闪存,更快速妥当地存储数据,并兼顾闪存寿命。
从固态硬盘主控诞生至今,这个芯片已经得到了飞速发展,并支持更多保障数据完整和数据安全、监控硬盘健康、延长闪存颗粒寿命的技术,比如TRIM、S.M.A.R.T技术、坏块管理、LDPC纠错、断电保护等等。
正因为有了愈发强大的主控,过去长期被消费者鄙夷的TLC固态硬盘才得以“翻身”成为目前消费级固态硬盘的主流,甚至催生了一批得到用户认可的高端固态硬盘。
主控芯片如此重要,对主控的研发能力也就成为了储存产品开发厂商的硬实力体现。
目前既有自研主控同样输出消费级产品的代表,自然是拥有强大供应链的三星,其自研主控只应用在自家产品上。
目前被应用在三星980Pro上的Elpis主控,在搭配V-NAND3-bitMLC闪存(即TLC)以及2GBDDR4SDRAM时,可实现最高7000MB/s的顺序读取速度和5100MB/s的顺序写入速度。
此外,马牌、联芸、群联、慧荣等主流一二线厂商,也针对不同定位提供了丰富的主控产品供第三方厂商采购,部分厂商还提供一站式的整合方案。
市面上的固态硬盘产品能呈现出百花齐放之势,也离不开一众主控方案提供商的努力。
单盘容量大跨越:从2007年的32GB到2020年的8TB
前面铺垫的那么多技术性的概念,对于咱们普通消费者来说,聊起硬盘首先想到的就是容量,毕竟作为影响咱们储存资料多少最直观表现,容量的变迁就是上面提到的闪存、主控等因素综合体现。
回归到标题上,世界上第一个商用固态硬盘在1991年由闪迪推出,它的容量只有20MB。
到了2018年,由NimbusData推出的ExaDriveDC100SSD具备了正如其名的惊人容量,这个100不是代表100GB,而是100TB!
这27年间商用级固态硬盘的容量翻了百万倍,如果说商用产品距离咱们消费者端太远,那不妨回到消费级产品。
从2007年闪迪发布的2.5寸32GB固态硬盘,到2020年,消费者已经能买到8TB容量的固态硬盘,也怪不得越来越多消费者感知到,现在的固态硬盘的容量已经大有赶超机械硬盘的势头。
虽然目前我们能买到的大容量固态硬盘大概率是“不受待见”的QLC闪存产品,但是固态硬盘本身随机读写性能优势是机械硬盘难以比拟的,也是在可预见的未来里,帮助大容量固态硬盘迅速普及的法宝。
至于玩家么担心的“寿命问题”,我们可以将当年初次使用TLC闪存的三星840EVO与初次使用QLC闪存的860QVO做对比,前者的1TB版本官方耐用值为72TBW,而后者1TB版本耐用值已经涨到360TBW。
虽然两者均远远落后于三星870EVO1TB版本的600TBW,但这也说明凭借如今的主控技术及闪存工艺,QLC固态盘的寿命没有想象中糟糕。
值得再提一下的是,8TB容量版的三星870QVO耐用值高达2880TBW,按每天写入1TB数据来算也能使用将近8年。
我们真正担心的是QLC固态硬盘的缓外性能衰减,以咱们评测过的三星860QVO为例,其1TB版本的缓外写入速度只有80MB/s,这已经是低于机械硬盘的水平了。
即便是4TB版本,其缓外写入速度也仅有160MB/s,所以目前QLC固态硬盘的定位依旧是储物盘,不太适宜频繁读写的作业环境。
总结:固态硬盘早已融入生活
随着固态硬盘产品的不断改进和成熟,我们已经很久没有再听到过它是否会取代其他类型硬盘的争论。
取而代之的是,我们见到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讨论何种固态硬盘适合用在何种应用场景,这恰恰是固态硬盘真正融入到我们生活的证明。
目前消费级固态硬盘市场尚未有真正垄断级的巨头诞生,作为消费者的我们还能享受“百花齐放”的红利。
不过随着PCIeGen5接口的升级,以及新型闪存的出现,或许新一轮的更新潮就要到来,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新闻排行
图文播报
科普信息网 - 科普类网站
联系邮箱:85 572 98@qq.com 备案号: 粤ICP备18023326号-39
版权所有:科普信息网 www.kepu365.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