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网

从大水漫灌到科学灌溉 “智库”研究紧跟“餐桌”走

发布时间:2019-05-13 10:53:58 来源: 责任编辑:caobo

秋葵、塔菜花、白黄瓜……这些北京“餐桌”上的新宠已然被种植在北京市水科院的永乐店试验基地里,最适宜的土壤含水率、采用怎样的灌溉方式才能使用水效率最大化?据悉,2018年,北京市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746,位居全国前列,十三五末这一数据将达到0.75。从大水漫灌到科学灌溉,其背后的“智库”正是北京市水科院的研究团队。

走进试验基地,北青报记者仿佛一脚踏入京郊大田。既有即将进入灌浆期的小麦、又有绿油油的草坪草,8个大棚里种植着各种蔬菜、瓜果等。据市水科院副总工程师杨胜利介绍,70亩的试验基地里,近年来先后种下过几十种农作物。像常见的小麦、茄子、豆角、黄瓜、西红柿、苹果、葡萄、草莓等都是实验田里的“老客户”。而北青报记者发现,一个大棚里专门种植着数千株秋葵,“这是今年新引进的品种,像塔菜花、白黄瓜、小西瓜等等也是新种植的。我们的科研,可是总要追着这些北京市民的餐桌热点来进行。”

杨胜利说,北京菜篮子一出现新宠,就意味着过上几年就会被扩大种植,“所以我们就得赶紧引入,研究如何科学、高效地种植。对每种农作物来说最适宜的土壤含水率是多少、采用怎样的灌溉方式才能让用水效率最大化,永乐店试验基地的试验就是为了回答这两个问题。”

而秧苗栽下了,后面靠的就是日复一日的笨功夫。不论刮风下雨,工作人员都要定时定点对土壤含水率进行监测、分析。“同一种作物,还要反复做好几茬试验,最快也要两三年才能得出试验结论。”杨胜利说。

在水循环测试区,地面被划分为24个独立的土坑,里面栽种了同样的农作物。“测坑里的土都是我们北起密云南至大兴,按照不同的包气带结构取样再加填,包括山前冲积扇、平原等,包含了全市的典型土壤结构。”杨胜利介绍说,种植同一种农作物,在不同土壤结构下所需的水量也不同。测坑群的目的就是要找出不同土壤条件下灌溉的最佳状态。

而从测坑旁地面的入口拾级而下,就进入了更为核心的地方——监测室。这里共有24套监测设备,就好像做心电图一样,监测感应器分别贴在测坑中的泥土里,其数据可以反映不同土层中的水分变化情况。这样的监测已经持续了近10年时间,正是根据该监测结果,北京市不同包气带结构的土壤水分运移规律及其降雨有效性得到了精确的解析。

标签:

上一篇:5G时代 隐私保护的价值理念:“科技向善,数据有度”
下一篇: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将在北京开幕 机器人、AR博物馆亮相新闻中心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