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365

科普365

科普:应急的核心是什么?可以看下!

发布时间:2018-04-10 20:19:05 来源:中国安全生产网 责任编辑:婷婷

作者 | 李迪  

赛飞特工程技术集团,北方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士、北京工业大学软件工程硕士,一级安全评价师、注册安全工程师、exida CFSP,Tuv FSP

【前文链接】

区块链+大数据,安全应急领域的新模式一定让你脑洞大开!

一表看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三要素”

 


应急管理是在紧急状况发生或预测发生时,确切知道要针对性地去做什么,并采用最好、最经济的管理方法去应对。

面对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应急管理工作的本质是在总结吸纳各种应急处置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总结归纳和分类梳理,从大量不确定因素中寻找具有重复性、共通性、程序性的规律,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组织体制、运转机制和法规制度,进而全面提高防范突发事件风险和快速处置的综合能力。随着应急管理部的成立,进而说明了面对突发事件时,应急管理能力的重要性,传递出应急管理的全社会、系统性、大安全的理念。

 

应急的核心

“应急”一词的两个重点:一是 “应”,二是“急”。“急”,即时间差短,越短代表应急能力越强。

怎么缩短时间?

现在我们的做法是:

  通过上图,我们能看到发生事故时,层层上报过程中会产生时间差△T1,从事故到启动应急预案的过程中,会产生时间差△T2,每一个节点上都需要人的处理动作(人在打电话,人在请示,人在路上,人找不到,人没接电话,人打开电脑查预案,人去档案室调档等…)。所有动作的时间单位至少是以分钟计算,累积出来的时间差则会达到分钟、小时、天的规模,如果时间差超过了黄金72小时,应急能力中的时间能力实际处于丧失的状态。

应急管理三能力图

 

怎么缩短△T?


设想,如果这些节点的工作由系统来做是一个什么样的效果?我们可以用到哪些技术?现有工业技术组合起来,为我们拼出一幅应急管理的未来画卷:                            

 

  未来,系统对社会资源进行计算和调配,系统自动运行,人类不过多干涉,将天、小时、分钟的响应时间压缩到毫秒级,且并发响应,不依赖上下游指挥,节省巨大的社会成本。这种系统架构可以是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甚至可以是企业级;应急救援预案的步骤性实施特点,恰巧是计算机系统最好实现的部分。

  利用新技术辅助构建应急管理还有一个好处——化解基层应急管理人员配备不足的尴尬。

 

 

  谈到应急管理队伍的配备,我们理想的架构是左边的金字塔式,但实际到了县级、乡级部门,可能只有几个人或者1个人在负责这部分工作,时间无法保障,专业性也很难跟上。

  将应急管理方案写入系统中,由系统去筛选要管理哪些人和设备,要培训哪些人,做到精准管理;遇到紧急情况,由系统自动启动策略等情况,这些都可以逐渐减轻基层应急管理人员的压力。

 未来需要做的考虑

对于未来应急管理能力的建设,一个基于当前最新技术的顶层规划是必不可少的。要制定好这样的规划,需要多方面对标学习。

1中美对标

2018年1月15日,夏威夷发生了一起导弹来袭的乌龙事件。由于州紧急事务管理局(EMA)在每天三次交接班的过程中,有位员工推错了开关,交接班在场虽然有三个人,但是谁都没注意到这个开关。系统自动启动预警疏散机制,将警告信息发送到人们的移动设备上,同时自动插入到电视台和广播电台的节目中,滚动播出,夏威夷人纷纷找掩体进行避难。经过40分钟,这则警告信息被确认为误报。

虽然新闻媒体将此事作为美国的一起乌龙事件进行报道,但我们更应从中看到,美国应急管理中的时间能力之强,无需人为指挥,一切交给系统自动处理。中美对标,我们确有差距。

2多行业领域对标,做好顶层设计  2018年4月4日,北京青年报整版讨论“自动驾驶中国与国际有4年时差”。与汽车行业对标,自动应急与国际会有几年时差呢?恐怕还没有一个清晰、可量化的评判。  该版还提到,国家层面制定了《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并于1月份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战略》中提到构建6大体系:构建智能汽车技术创新体系、构建智能汽车产业生态体系、构建智能汽车路网设施体系、构建智能汽车法规标准体系、构建智能汽车产品监管体系、构建智能汽车安全保障体系。  这种思路借鉴到应急领域,如果想利用大数据等新技术做好应急管理,首先需要建立统一的数据范式,发布标准,还需要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保障执行。3构建创新人才体系,吸纳各专业人才进驻

与全球顶级人才汇集的智能汽车行业相比,应急行业在智能应急创新领域的专业人才可以用“贫乏”两字来形容,大数据与区块链等技术的顶级人才目前没有关注到这个领域,行业内更没有BAT这种量级的巨头在。构建创新人才体系,吸纳各种专业人才进驻,才能为应急管理领域的创新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4构建产业链条

包含创新人才体系的好的顶层规划设计,可以催生新的产业,比如由区块链技术带来的硬件智能芯片产业、软件研发等,足以形成体量与智能汽车、智能语音相当的【实体经济】产业集群,同中国制造2025的强国战略进行关联,必然增强应急管理的话语权。

结语

处在这个被淘汰连一声“再见”都不会说的时代,不管愿不愿意改变,新技术都必将渗透进未来的应急管理领域。勇敢拥抱新技术,吸纳顶级人才加盟应急管理领域,以开放的心态扣响应急管理的未来之门,愿我们所有的应急人携手同行,谱写出应急管理史上大放异彩的篇章!

题外话


1、 关于绰号“量子玄学”的量子通信技术如何应用于民用安全生产场景?

① 爱因斯坦将量子纠缠称为“鬼魅似的远距作用(神鬼级的远距离相互操作作用)”(spooky action at a distance)。因量子纠缠理论过于晦涩难懂,原理尚未完全明了,远超人类目前的理解范围,遂得到“量子玄学”的绰号。

② 但量子纠缠已完成实证,这个实证结果是被全球顶级科学家认可的。1997年奥地利塞林格小组在室内首次完成了量子态隐形传输的原理性实验验证;2004年奥地利塞林格小组又利用多瑙河底的光纤信道,成功地将量子“超时空穿越”距离提高到600米。但由于光纤信道中的损耗和环境的干扰,量子态隐形传输的距离难以大幅度提高。(安东•塞林格是奥地利科学院院长、量子物理科学家,墨子号首席科学家潘建伟的导师)

③ 量子纠缠是粒子在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粒子组成系统中相互影响的现象,虽然粒子在空间上可能分开。纠缠是关于量子力学理论最著名的预测,它描述了两个粒子互相纠缠,即使相距遥远距离,一个粒子的行为将会影响另一个的状态。当其中一颗状态坍塌,另一颗也会即刻发生坍塌,而这种传递速度是光速的四个数量级倍数,所以会发生“超越四维时空”信息传递,至今机理未知。其实个人觉得这个现象并不难理解,至亲间的心电感应就有类似的效果,即使相隔数千里,这种现象用量子纠缠去解释非常好理解。

④ 工业生产中会遇到变送器故障不报警而导致事故的情况。一只变送器的指针指在正常范围内,实际我们还不能确定它到底是好的状态还是不好的状态,而只有把这个变送器打开,才能发现它是正常的,还是出故障了,所以有些规程里才有这条“要关注指针长期不动的变送器”。这就和薛定谔的猫很类似,不打开盒子前,谁都无法确定猫到底是生还是死。如果量子通信技术能成熟并民用化,无需调取监控画面,无需电话现场确认,一个储罐爆炸时,我们瞬间就能100%确定它已经炸了;一只变送器坏了时,即使它的指针指在正常范围内,我们也能100%确定它的状态已经发生了变化而不需要拆开再发现,信息回传的速度是光速的数千倍,岂是现有DCS和视频监控系统回传速度所能匹敌的?塞林格小组2004年实现的600米传输在企业级应用已经足够。

现在仪表系统中,因为我们不能准确确定的因素很多,加了很多回路来做事故预防,一旦量子通信技术进入民用,则可能很精确的判断出一些回路是不必要的,系统检修、更换都会很及时,可以为企业节省不少成本。

 笔者2009年曾参与过某局“有毒有害气体应急指挥系统”的开发工作,彼时有很多好的设想,但囿于当年的技术成熟度难以实现。这十年,人类科技取得爆发性的突破,AlphaGo已经打遍围棋界无敌手,李彦宏在五环上尝试自动驾驶,智能手机、智能穿戴、5G技术、滴滴出行、比特币等都已经非常成熟,将这些技术组合引进应急管理领域中完全可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