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365

科普365

所有人类普遍存在的恐惧都可以划入几种生物学类别

发布时间:2018-08-02 09:47:35 来源:新浪科技 责任编辑:飞起来

  北京时间8月2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恐怖小说往往会利用人类与生俱来的恐惧进行创作。有些恐惧是全人类共有的,有些大多数人都有,有些则具有地方性。恐怖作家、导演和编剧一般不会描写特质恐惧症,如对蛾子的恐惧等。他们希望让作品唤起大多数人的共鸣,因此会针对人类最常见的恐惧来描写。作家托马斯·蒙特利昂(Thomas F Monteleone)曾指出:“恐怖小说作者必须能下意识地了解普遍存在的‘恐惧激发点’。”其实,所有人类普遍存在的恐惧都可以划入几种生物学类别。

  随着时间的演变,人类和祖先们面临的致命危险也在不断改变。从被动物捕食到自相残杀,再到传染病、地位丧失、以及不适宜生存的环境特征等等。换句话说,人类面临的危险可能来自掠食性动物(包括肉食哺乳动物、以及蜘蛛和蛇类等有毒动物等);可能来自人类自身;可能来自病原体、细菌和病毒;可能来自地位丧失、被排斥、最终被社会隔绝在外,这在原始社会中往往意味着死亡;此外,雷暴雨等危险天气、从悬崖上跌落、以及种种艰险地形都可能对人类造成致命伤害。这些危险造成的压力会激活人类特定的恐惧感,意味着人类的恐惧系统对这类危险特别敏感。有时这种敏感还会毫无道理地扩展到同类别的其它东西上,比如将蛾子也纳入了“危险动物”的范畴。为了活下去,最根本的法则是“不怕一万,只怕万一。”

  人类最基本、最普遍、最与生俱来的恐惧,当属对突然出现的响声、以及偷偷逼近的事物的恐惧。你躲在门后、想给朋友一个突然“惊吓”,就是利用了这种恐惧心理。这两种恐惧心理不止是人类才有,其它许多动物也有。如果你偷偷躲在一只老鼠身后、然后大喊一声,它也会产生和人类差不多的反应。你也可以在狗、松鼠、或人类婴儿身上做做这个实验,保证都能取得同样的效果。这种惊跳反射是一种原始反应,产生的过程非常迅速,能立即让机体做好应对危险的准备。恐怖视频游戏和恐怖电影尤其喜欢利用这种人类天生的恐惧心理,比如让一头怪兽突然从柜子里跳出来,以期吓到游戏玩家或电影观众。

  其它恐惧心理也可能为人类所共有,但持续时间相对来说较为短暂。发展心理学家发现,儿童会沿着可预判的发展轨迹,逐步演化出特定的恐惧心理。并且当儿童最容易受到这些恐惧心理针对的危险情况威胁时,或者更准确地说,如果将儿童放在原始环境中、他们最容易受到这些危险的威胁时,便会发展出相应的恐惧心理。人类祖先生活的原始环境与现代环境虽有显著区别,但对特定事物的恐惧却代代相传、保留至今。对没有自主活动能力和自卫能力的婴儿来说,无论是在原始还是现代环境中,最危险的情况便是缺少照顾者、或是有敌意的陌生人在场。因此婴儿往往会出现分离焦虑症和陌生人焦虑症,一直到他们能蹒跚学步时才会逐渐好转。儿童能自主行动之后,又会逐渐出现恐高症。而到了4至6岁,当儿童开始更广泛地探索周边环境、因此更容易受到掠食者的伤害时,又往往会出现对死亡的恐惧,开始害怕潜伏在黑暗中的怪兽、以及狮子和老虎等危险动物。到了童年中晚期,儿童会开始对受伤、事故和传染病产生恐惧。在童年晚期、尤其是青春期早期时,社会威胁会变得更加显著。儿童会时刻担心丧失地位、失去朋友、被群体孤立等等。随着同龄人的地位开始超越父母,这种恐惧心理会变得尤其明显。他们的主要挑战也变成了“找到适合自己的社交圈,建立起稳定的社交网络。”

  这种发展轨迹背后的进化逻辑十分明显:儿童会在常遭遇此类危险、或尤其容易受此类危险伤害的年龄阶段产生对应的恐惧心理。有些人也许以为,这些心理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消失,就像长大后不会在入睡前检查床底有没有怪兽一样,但大部分始于童年时期的恐惧总会伴随终生,只不过形式稍有不同。恐怖小说作家史蒂芬·金曾在一本故事集的前言中告诉读者,他夜里上床睡觉后,“总要确保关灯后腿被毯子盖得严严实实的。我已经不是个小孩子了……但我还是不喜欢睡觉时把腿露在外面。床底不会真的有怪兽突然冒出来抓住我的脚踝。我很清楚这一点。但我也觉得,如果我老老实实把脚藏在被子底下,脚踝就永远不会被怪兽抓住了。”史蒂芬·金当然是在开玩笑,但细想一下,谁没有过类似的恐惧呢?大脑中总有一个古老、焦虑的声音提醒我们,不要在天黑后从墓地里抄近路,或者一个人睡觉的时候记得把脚藏在被子里。这不是因为我们相信世上存在鬼怪、怪兽或僵尸,但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对吧?我们在表面上也许会假装忽略小孩子害怕的东西,比如怪兽、怪里怪气的陌生人啦、危险的动物等等,但恐怖故事中还常常出现这些元素,就连针对成人的恐怖电影也不例外,其中常常出现巨大的怪兽、戴着面具的疯子、躲在黑暗里的跟踪狂等等。

  这些恐惧心理几乎人人都有,被称作“有准备的恐惧”。它们不同于对突然出现的响声和悄悄逼近的事物的恐惧。不会有人专门去学“有篮球砸过来时,要赶紧躲开”,这都是自然而然的。“有准备的恐惧”也算是与生俱来的恐惧心理,因为它们也由基因代代相传,但需要特定环境将其激活。这样看来,人类的恐惧系统其实会发展出很多可能性,受环境影响很大。其进化学逻辑是这样的:人类具有很强的适应性。从热带到寒带,人类均可存活。虽然有些危险与时间和地区无关,如被噎死和淹死的风险,但环境的确会对人类受到的威胁种类造成一定影响。比如爱斯基摩儿童就不用担心老虎或蝎子,印度儿童也不用害怕北极熊。由于基因无法“预知”我们会在哪种气候和生态环境中成长,便给我们留了了解本地环境中威胁的余地。人类可以快速熟悉当地文化,包括社会准则、语言、对危险的认知、在该文化中可食用或不可食用的食物等等。事实上,学习本身就是一种“从进化中衍生而来的适应行为,帮助个体应对一生中遇到的环境变化,并让个体能够针对所处环境调整自身行为。”

  因此,由于不同环境中存在的危险不同,并非所有的人类恐惧心理都是与生俱来的。我们要学习应该去恐惧什么,但这种学习也存在生物学的限制。虽然不同环境中可能有不同的威胁,但有些足够严重的威胁却在进化中保留了下来,在人类基因组中以“有准备的恐惧”的形式烙下了印记,当个体亲自、或间接产生特定经历时,或接收到文化传递的信息时,这些恐惧心理便会随之激活。这也解释了为何各人表面上的恐惧程度可能存在差异,但内在的恐惧架构却颇为稳定。2012年,儿童基金会联盟(ChildFund Alliance)发表了一份名为《小小的声音,大大的梦想》的报告,在来自44个国家的5100多份报告的基础上,将儿童的恐惧和梦想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发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儿童最恐惧的事物为“危险的动物和昆虫。”就连在工业化城市环境中长大的儿童也很容易对危险动物产生恐惧心理,因为这种“有准备的学习”是人类天性的一部分。曾有一项研究对美国郊区儿童的恐惧做了调查,发现他们并不害怕“别人教他们应该注意的东西”,比如“街道交通”,反而“认为哺乳动物、尤其是爬行动物更可怕,比如蛇、狮子和老虎等等。”

  “有准备的恐惧”包括对蛇、蜘蛛、高处、血液、狭小空间、黑暗、雷电、公共或开放区域、社会关注、深水等事物的恐惧。这些都是常见的恐惧症对象,恐惧心理很容易产生,且很难消除。恐惧症可以被定义为“对某种与危险程度不成正比的情境的恐惧”,这也显示了恐惧症是多么莫名其妙:对患恐惧症的人来说,这些恐惧感都是实实在在的,令人毛骨悚然,但这些恐惧症要么不对应任何现实危险、要么就是夸大了实际风险。蛇类和蜘蛛当属最常见的恐惧症对象,但在工业化社会中,因为被蛇类和蜘蛛咬伤而死的人数微乎其微。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近期的统计数据显示,对2007年出生的人来说,一生中死于交通事故的几率为88分之一。而相比之下,死于被蜘蛛咬伤的概率为约为48.3万分之一,被毒蛇或蜥蜴咬伤而死的概率更是只有55.3万分之一。这样看来,我们应该多害怕点汽车、少担心点毒蛇和蜘蛛才对。但由于在过去数百万年间,这些恐惧症对象对人类和祖先一直是一种致命威胁,我们如今还是很容易对它们产生恐惧心理。

  1973年,史蒂芬·金发表了他“个人最恐惧的事物清单”。从清单中可以明显看出,他恐惧的事物基本都与进化有关,因为这些物体、生物和情境本不该是20世纪出生的美国人应当害怕的东西。怕黑;怕黏糊糊的东西;怕畸形的事物;怕蛇;怕老鼠;怕密闭空间; 怕昆虫(尤其是蜘蛛、苍蝇和甲虫);怕死;怕其他人(多疑);担忧他人安危。

  虽然这些恐惧很个人化,但可以套用到任何人身上,包括美国人、亚洲人、非洲人或欧洲人,或者生活在一千或五万年前的人。智人害怕的东西总是大同小异。生活在工业化社会中的人也许不必再担心被动物猎食,也不会遇到毒蛇或毒蜘蛛,但我们的中枢神经系统对这些生物的恐惧仍然如影随形、挥之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