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365

科普365

涵江:食安监管探索结出“幸福果”

发布时间:2018-06-21 07:07:24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飞起来

  2015年,依托社会治理网格化平台,莆田市涵江区率先在全省开展食品药品网格化监管工作。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作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优等生”,近年来,涵江区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率先开展莆田市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工作,不断推陈出新,筑牢食安防线。    既要“看得见”也要“摸得着”    去年,莆田市涵江区“六一路(隆恒·财富广场)”被确定为省级食品安全示范街试点,为同期仅有的两条示范街之一。    15日下午,记者来到涵江区六一路,随机走进位于隆恒广场的一家炸鸡店。在店内前台右侧墙上,记者看到一面食品药品安全信息公开栏,边上附着醒目的二维码,打开手机一扫,点击播放视频,就能看到后厨的实时动向。汇集了众多莆田传统美食和乡土小吃的六一路食品安全示范街现有餐饮店138家。这其中91家配封闭式设计厨房的店铺都依照如此标准,由区食药监局统一在后厨安装摄像头,并亮出“直播”二维码。    广场上宽阔的一处,则设有食品快检亭。亭内设备不仅用于日常食品抽检工作,周边的市民也可以将食材带至现场,交由工作人员检测。快检亭一侧特开辟了建言平台,市民可通过麦克风留言,自由反馈问题,每日,由工作人员收集当天录音带回处理。为解决群众参与度低的问题,涵江区食药监分局采取奖励举报的方式,定期从12331热线和该建言平台抽取具有代表性的事件留言并对举报人予以一定奖励。    “在人流密集处设置多功能快检亭,将食品安全检测前移至市场一线,延伸到老百姓身边,把技术检测的神秘度透明予公众,切实享受食安红利。”涵江区食药监分局局长王金宏介绍说。下一步,涵江区计划全面推广多功能食品快检亭,至2019年,达到12个乡镇主要集市全覆盖目标,以此将食品安全监管的触角延伸到山区,突破农村地区食品检测技术难的关卡。    作为民生“万金油”,网格员的力量不可小觑,他们走街串巷,为食品安全“站岗放哨”。占金钗是涵江区涵东街道的一名网格员,也是示范街的食品安全协管员。据她介绍,依托日常入户巡查工作,协管员能够悉数掌握辖区老店铺,第一时间关注新店铺,有问题及时发现,解决后定期检查,达到对食品经营单位监管100%全覆盖。    “打造食品安全示范街,是创建全国食品安全城市的揭幕战。通过实现全街100%亮证经营,100%‘明厨亮灶’,100%索证索票,进一步增强经营者的安全意识,提升公众参与感,以店攥街,以街攥城,从而推动食品安全建设进程。”王金宏说。    “网”住舌尖上的安全    涵江区拥有7500多家餐饮店、食品店等,而区食药监部门只有执法人员26人,如何及时掌握店铺动态信息,全面监管到位?    涵江区社会治理网格化中心负责人黄金富告诉记者,依托区、镇、村三级网格化治理服务管理体系,涵江区将环保、国土、食药监等13个部门执法事项内容全部纳入网格化管理,并派专人入驻中心。    目前,涵江区共设有77个大网格、408个单元小网格,配备394名网格员,为食品安全监管编织了一张“天罗地网”。    15日上午,涵江区涵东街道卓坡社区的网格员王芳在入户时发现,辖区内新开张的“珠姐小铺”尚未持有有效的食品药品经营许可证。她当即采集店家的信息,并对店内环境进行拍照,随后上传至区网格化平台,中心派驻人员收到后,立即将事件派转至区食药监分局,很快,店主便接到了街道食药所的督促电话,要求其尽快“取证”。    据不完全统计,该项工作开展以来,网格员共巡查食品药品主体46500余家次,提供食药监察信息12000余条。今年以来,全区网格员共采集食药类有效工单3194单,已结案2875单,结案率达90%。    5月23日早晨,涵江区三江口镇吴女士在一煎包店买早餐时,发现该店环境脏乱,食材满地乱放。她立即通过“涵江网格化”微信公众号“微网格”栏目,上传图文投诉举报。涵江区网格化中心工作人员收到信息后,立即通知三江口镇食药监所带人前去督促整改,并由网格员做后期跟踪检查。    依托网格化管理服务大平台,涵江区充分发挥网格员“千里眼”“顺风耳”的作用,弥补了食品安全监管力量的不足,打通监管的“最后一公里”。    2017年7月,涵江区代表莆田市参加全国“双安双创”成果展,向全社会推介食品网格化监管的做法和经验。如今,食品药品网格化监管的“涵江经验”更是被写入福建省“十三五”食品药品安全专项规划,在福建全省范围内予以推广。    “接下来,我们将在现有的基础上,通过再创新、再深化等方式,不断提升涵江区食品药品网格化监管实效和水平,让食品药品网格化监管‘涵江经验’的内涵更丰富。”王金宏说。    “三小”提升 美食不怕巷子深    莆仙美食品种繁多,颇具地方传统特色,涵江地区尤为突出,拥有新县方糕、白沙白粿、龙东线面等莆仙当地特色小吃,以及江口卤面、山里炝粉、“涵兴记”豆腐乳等大众熟知的“莆田名味道”。更有许多“网红”老字号,藏匿于市井小巷中,带着一份厚重的老艺人情怀,吸引着四方“吃货”。    来自涵江区国欢镇的姚慧娟告诉记者,凡得闲暇,她便会约上三五闺蜜,走街串巷寻味特色美食,但多数“百年小店”往往不成规模,甚至制食环境堪忧。    “辖区内小作坊小餐饮众多,监管人员却不足。加上各类隐藏在街头巷尾的小吃店等,要想一一监管到位,实有难度。”王金宏坦言道,“我们要做的是先为其正名、增至名单,而后慢慢引导扶持,助其正规化发展。”    以哆头土笋冻为例,涵江区为将其纳入《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允许加工食品目录》,从专家论证到部门审批,前后足足花了半年多的时间。    放眼涵江,单是各类小作坊便有150家,为掌握监管底数,区食药监分局对辖区内的食品小作坊、小餐饮进行了全面摸底调查,建立起经营户基本信息库。对于合规的小作坊、小餐饮,工作人员主动上门,督促、引导办证;对确实无法达到许可条件的,责令关停。同时,以奖代补鼓励各类“三小”经营户参与示范点创建。    陈国贤是涵江区白塘镇上俞村的村民,今年55岁。2017年,“陈国贤豆皮店”被列入涵江区3家小作坊示范点之一,作为经营者的他也因此获得了2万元的补助。每逢有人上门,陈国贤便会将其领至高悬的“两证一栏”前大作介绍。“没想到就成了示范点,希望自己的小作坊能够越来越正规,规模也更足!”陈国贤笑着说。    当下,涵江区正全面开展“三小”整治工作,在依法严格监管的同时,注重规范改造和提升,促进小餐饮行业健康、长远、转型发展,从而有效保障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数据显示,目前涵江已推动食品小作坊核准取证32家,涵盖线面、腐竹(豆皮)、米糕、白粿、豆腐等五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