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365

科普365

近一个月 上海互联网圈发生了三件大事

发布时间:2018-08-24 17:56:02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责任编辑:赵婉晴

  近一个月内,上海互联网圈内发生了三件大事,先是拼多多在争议中上市,然后又密集迎来了雷军、马云和马化腾。

  8月16日下午,上海市委书记李强会见了马云。在长达一个多小时的会谈里,马云表示将把更多新业务、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放在上海,包括阿里擅长的新零售,以及正在探索的区块链技术等。其中,盒马、饿了么都是植根于上海诞生的新业务。

  几天后,几乎相同的场合。在华山路的兴国宾馆内,马化腾也见到了李强。上海和腾讯同样签了一份合作框架协议,打算共同促进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最值得关注的是,腾讯新成立的华东总部落户上海徐汇滨江。

  吸引巨头们布局,上海旨在放眼未来。2017年,上海GDP突破3万亿元,在中国城市中位居首位,但增速6.9%的比较优势并不算突出。互联网、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民营经济等方面,上海也一直落后于北京和深圳。

  对于现状,李强曾经做过公开回应,他曾特别谈道,“大家都在讨论上海有没有BAT,阿里巴巴全球也就只有一个,感叹这个不如去发现和培养成长性好的科技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让产业政策、人才政策更多关注这些优秀企业。”

  不可否认,上海市在过去多年,错失了诸多风口。但再纠结为什么没有BAT已不重要,上海要考虑的是发现新的BAT。李强表示,希望腾讯、阿里、小米都把增量业务放在上海。如人工智能、金融科技、物联网、新零售等。

  阿里巴巴此番与上海市开展高规格战略合作,将以新零售推动上海打响“上海购物”品牌,并促进长三角一体化协同发展。事实是,阿里巴巴一直以来都将上海作为重要阵地。马云透露,现在阿里巴巴在上海有9000多员工,每周末有60辆幸福大巴往返上海和杭州,银泰、盒马、蚂蚁金服都将会持续在上海快速落地。同样“投奔”上海的,还有小米集团,其在上海布局金融科技、物联网和工业设计等。

  上海没有诞生BAT,并不代表它没有互联网生长的土壤。行走在上海街头,各种新技术带来的城市新形态令人目不暇接。全球首家星巴克智慧门店、地铁扫码购票、刷脸取件都在上海诞生。近年来,大批上海创业公司更是在BAT之外,找到了自己的生存空间。工信部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2018年中国互联网企业100强发展报告》显示,上海共21家入选,总量在各省、直辖市中名列第三,仅次于北京。

  根据App Annie发布的报告显示,在全球月活跃用户数前十的互联网企业中,连尚网络旗下WiFi万能钥匙排名第九,和Facebook、Whatsapp、微信等产品同样是全球拥有最多用户的应用。这也是一家土生土长的上海公司。只不过,由于其与拼多多一样,主要服务于三四线城市,并不被一线城市用户熟知,而乡镇、农村的新红利正在逐渐显现。这种下沉深入获取流量的方式,比一些互联网巨头更早地触达新增用户。

  对比北京、上海两地的创业者来看,北京重资本、重速度、重格局,而上海更侧重于精细和稳定,也因此长出了很多慢公司,巨型平台是匮乏的。内里,也隐含着人才标准和企业文化的差异。如过去十年间成长起来的饿了么、大众点评网、流利说、洋码头、小红书、B站、喜马拉雅FM等公司,均是基于消费和生活诞生的。这是机会,也是局限。它们更关注精细化和品质,在微创新的实践里,也缺乏颠覆性的创新。

  上海为什么没有留住马云?时也,势也。不必为此感到遗憾,再伟大的互联网应用,也需要足够多的场景,才足以支撑它的落地。人工智能、大数据、金融科技等前沿技术还是要与医疗、工业、金融等传统产业结合。如果没有实业的基础支撑,新经济的繁荣也只会是泡沫。

  在过去的若干年,上海已经在传统工业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面对下半场的竞争,上海还有机会。近日,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18年第二季度胡润大中华区独角兽指数》显示,中国独角兽企业总数上升至162家,北京是诞生独角兽最多的城市,总共有67家上榜,上海和杭州分列第二和第三名,独角兽企业数分别达到39家和20家。

  在我看来,这可能就是上海互联网公司的宿命。可能没有BAT那么庞大的规模,但是却无处不在地深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在腾讯和阿里巴巴的带动下,上海可能还会成长更多“独角兽”和“隐形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