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365

科普365

“文化 大数据智能化” 如何让文物“活”起来

发布时间:2018-07-22 12:06:23 来源:重庆日报 责任编辑:admin

  “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文物保护、环境、化学等多个学科交叉。”蒋思维介绍,针对大足石刻的保护,应更加强调科技含量。“我们已经逐渐从被动修复转向预防性保护。这得益于来自大数据的分析、预判。同时通过调控环境,延长石质文物的‘寿命’。”

  露天石质文物总是有“寿命”的,在其逐渐“衰老”时,文物工作者正用高科技定格它的“容颜”。

  近年来,受气候、环境污染等因素影响,石刻病害也更加复杂。“2013年,研究院利用现代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及高清摄影技术,以宝顶山大佛湾石刻为对象,采集获取精细三维数据及纹理数据。”蒋思维介绍,这些数据对历史资料信息留存、保护修复方案设计与施工、科学研究及监测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高科技应用让馆藏文物“活”起来

  站在显示屏前就可以欣赏大量馆藏文物,坐在家里也可以查阅文物图文资料……这是“文化+大数据智能化”给市民带来的实实在在的便利。

  文保专家表示,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信息技术手段使文物资源数字化,实现文物信息资源共享开放是智慧博物馆建设的重要目的之一。

  以三峡博物馆的“互动展示魔墙”为例,这面约10余平方米的高清“魔墙”,展示了该馆珍贵馆藏文物和重庆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图文介绍。站在“魔墙”前,参观者会被面前不断涌现的文物图片所震撼。如果对哪件感兴趣,只需轻轻一点,就可以欣赏这件文物的细节和文字介绍。此外,这块“魔墙”还提供了检索功能,只要输入关键词,就能检索到相应的文物资源。

  据了解,在我市的文物保护与利用中,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红岩革命纪念馆等走在了前列。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APP中,展示了“群鸿戏海图”等11个动画短片。打开“群鸿戏海图”,可以看到画中的鸿雁时而翩翩起舞,时而低头觅食,充满了浓郁的传统文化韵味。

  而在红岩革命纪念馆,重庆日报记者看到,该馆基本陈列已经完成改陈,2000余平方米的展厅中,增添了许多互动参与设施。尾厅部分,正在建设“红岩记忆”数字体验厅,将运用曲面投影、全息投影、AR、VR等方式展示“重庆大轰炸”等,给观众身临其境的参观体验。

  智慧博物馆建设任重道远

  今年6月,敦煌“数字供养人”互联网公益活动火爆朋友圈。用户通过点击互动,可以随机获得“智慧锦囊”。“海阔天空退一脚,站在后面显脸小”等“智慧锦囊”在娱乐用户的同时,传播了敦煌的“供养人”文化。这项公益活动也是腾讯与敦煌研究院等共同启动的“数字丝路”计划之一。

  “大足石刻在利用互联网传播石刻文化方面也有一定思考,我们还将大力挖掘石刻文化,做到更有效的传播。”大足石刻研究院院长黎方银表示,大足石刻文物资源开放程度还有较大提升空间,目前正在进行数字博物馆建设的前期工作,将来游客可以在网上观赏到高清的石刻文物。

  重庆日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智慧博物馆方面,我市除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自然博物馆、红岩联线等一级博物馆外,还有相当大一部分博物馆并没有官网和微信公众号,智慧博物馆建设更是无从谈起。截至2017年底,重庆备案博物馆总数已达到95家,这意味着重庆的智慧博物馆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

  大渡口区博物馆馆长李国洪、巫溪县博物馆馆长余学举等表示,资金、人才是目前制约区县级博物馆智慧博物馆建设的主要难题。有业内人士表示:“现在大部分的区县级博物馆维持正常运行都比较艰难,智慧博物馆建设仅仅停留在口头上。”

  重庆师范大学教授武仙竹介绍,重庆的智慧博物馆建设与国内先进地区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智慧博物馆建设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充分发掘馆藏文物特色,提升文物资源展示开放力度,才能让观众满意。”

  记者手记>>>

  保护历史文化 不能妄自菲薄

  赵迎昭

  历史文化的保护性开发在探索中前行,经验与教训共存。

  众所周知,意大利等欧洲国家的石质文物保护修复技术全球领先,我们在采访中了解到,大足石刻和意大利方面从2013年开始就有了合作。过去,大足石刻更多的是购买意方的设备和技术,从去年开始,双方的合作转向了具体的石刻修复。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们文物保护“受制于人”的时代已经过去,和外方的合作也由以前的照单全收转变为按我所需。

  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提高和综合国力的增强,我国的文物保护修复技术的日渐精湛,在软硬件方面都可以和国际一流文物修复机构进行平等的对话和交流。但是,如何让历史文化更好地服务大众,我们仍需要在国际交流中不断学习借鉴,消化吸收。

  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我们既不能骄傲自大,也不能妄自菲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