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365

科普365

智造为锋,这惠州产业在全球制造革命下的必然选择

发布时间:2018-03-26 13:19:23 来源:搜狐 责任编辑:婷婷

  继成功创建珠三角(惠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之后,惠州又瞄准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

  从宏观层面,这是贯彻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的重要抓手,从本地发展层面,这是惠州产业在全球制造革命下的必然选择。

  当前,由于制造状况和消费模式在不同市场的显着差异,由于制造业各环节、各行业在世界布局的不断调整,全球贸易发生结构性重大变化的征兆正在日益凸显。

  对于惠州来说,这既是新的重大挑战,也是新的重大机遇,对惠州产业升级在质量、速度和效益上的要求不是降低而是提高了。唯有“智造为锋”,才能在全球制造革命的浪潮中进一步追赶乃至在个别领域形成齐头并进乃至最终超越。

  进军高端制造打造高效灵活价值链

  惠州的电子信息产业和石化产业走的是不同的两条路。

  电子信息产业是先有终端产品的装配制造,然后向产业上游延伸发展;石化产业是先做上游的原油炼化和乙烯生产,然后吸引中下游企业入驻。也正因此,两者在前期发展的方式也有所不同:前者主要依靠三星惠州为代表的外企,后者更多依靠中海油为代表的国企。

  有意思的是,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中,TCL、德赛等本地企业逐渐发展壮大,在石化产业中,除了基础性的炼化产业是中外合资之外,中下游的产业链中,由于技术实力、人才储备等原因,入驻企业大多为外资企业,与此同时,近年来不少国内企业也开始发力,中大惠州研究院以及来自香港的研发团队正在精细化工等领域蓬勃发展。

  这说明了一个道理和一个趋势。一个道理是,紧靠国内企业或国外技术都不是实现价值链最优的选择,产业融合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发展才是。一个趋势则是,在借鉴国外技术和借助国内市场、人才的背景下,国内的产业力量正在逐渐占据更重要地位。

  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电子信息产业可谓惠州的重中之重,从参与全球产业分工的角度来说更是如此——这从近年来的惠州外贸结构看,一目了然。

  根据2018年初惠州海关公布的数据,在出口商品中,2017年,惠州市出口机电产品1873.1亿元,增长15.2%,占全市出口总值的83.9%;其中,电器及电子产品1574.7亿元,增长16.5%;机械设备140.4亿元,增长6.1%。

  从外贸增长变化的情况看,这种情形更加显着。近年来,惠州出口保持平稳增长,唯一例外的2015年,约占当年出口额85%的机电产品出口额同比上一年度下降5.1%,拉低了惠州进出口贸易的整体发展。

  换言之,要更好地抵御国际市场特别是个别大企业的市场波动,惠州的电子信息产业就必须实现从大到强的转变,用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人才集聚,进军高端制造,实现更加高效、灵活的价值链。

  产业升级,不是演讲PPT,不是花拳绣腿,而是一场结结实实、需要付出极大努力和耐力的硬仗,是一场关系到惠州未来在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球电子信息产业格局中地位的重要战役。

  谋划三大圈层构建“以我为主”的世界级产业链

  面对未来,惠州产业应如何发展?

  笔者认为,一个是本地化,一个是全球化,本地化是指吸引更多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环节在惠州,以此为平台孵化和促进更多配套产业和配套行业发展,形成产业发展的“第一圈层”;全球化是指更加善用全球资源、全球市场、全球科技创新成果,为惠州所用。

  只有最高质量的本地化,才有可能进军全球化,也只有不断开拓的全球化才能为本地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要做世界级产业,不仅要有世界级的生产技术和世界级的产品品质,还要有世界级商业模式,世界级的对产业上下游供应链的控制力,世界级开发新产品打造新模式的创新力和牵引力。

  只有世界级的生产规模,只是做到了大,还远远没有达到强。

  当然,仅凭惠州,并不能包揽这样一个在全球都属于支柱性产业的超大型产业集群,惠州应该也必须首先与香港、深圳、东莞、广州相关产业形成深度融合,这是惠州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的第二圈层。

  惠州应该勇于担当,成为连接珠三角和长三角,成为连接粤港澳大湾区和杭州湾大湾区的门户,成为连接“一带一路”的区域枢纽,通过科交会等平台,连接全国乃至全球科研资源、创新能力,这将是惠州电子信息产业的第三圈层。

  如果成功,未来十年、二十年之后,惠州的电子信息产业将与周边城市共同发力,在世界电子信息产业上占据更为显要的地位,惠州也有望成为细分领域的世界级产业重镇。

  南方日报惠州观察评论员 王彪

  作者: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