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密码泄露不同,密码泄露可以修改密码,但个人生物信息数据无法修改,一旦泄露或者滥用,将给社会正常运行和发展带来额外风险。
“从技术角度来说,以支付宝的刷脸举例,其技术团队开发了图像脱敏技术,所有上传的人脸图像都将进行脱敏与加密处理。此外,支付宝的‘刷脸支付’技术背后,还包含对用户日常轨迹数据的对比,在用户常光顾的小店消费可直接‘刷脸’,在首次消费的小店还需结合手机号进行验证等等。”牛杰说。
在牛杰看来,“刷掌支付”涉及的掌纹识别技术是近几年提出的一种较新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掌纹是指手指末端到手腕部分的手掌图像,其中很多特征可以用来进行身份识别,如主线、皱纹、细小的纹理、脊末梢、分叉点等。
掌纹识别技术也是一种非侵犯性的识别方法,用户比较容易接受,对采集设备要求不高,其涉及的安全问题与基于生物信息支付的其他方式类似。
数据安全已经不仅仅是个人隐私问题
“任何一种支付方式都存在安全问题。”牛杰说,当前,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已成为信息时代国家重要战略资源,数据安全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数据安全已经不仅仅是个人隐私问题,更是网络安全甚至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牛杰认为,对于生物信息技术应用,不能因噎废食,而应该要进一步规范、并谨慎应对,适度应用。从国家相关制度以及技术发展两方面同时着手,设定相关生物信息技术的使用红线。
同时,也可以在即时支付、大宗资产交易领域,采用诸如指纹识别、虹膜识别、人脸识别等多种生物识别技术组合的复合技术来提升支付安全性。
牛杰还告诉记者,目前除了脸和手掌之外,生物识别技术还有很多,比如步态识别、静脉识别、虹膜识别、声纹识别等,当前最主流的网上支付方式无疑是二维码支付。“然而,二维码支付的安全性并不具有明显优势可言。”
在便捷性上,二维码支付同样不具有绝对优势,它必须要依托于网络和手机设备,比起NFC和刷脸支付都显得逊色不少。
因此,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结合生物信息来鉴别个体身份的支付方式一定有其应用市场。
从相关产业化发展角度来说,目前以刷脸支付为代表的生物识别支付已经得到应用,然而,只有诸如阿里巴巴、腾讯、苏宁等少数巨头企业掌握相关核心研发技术。
纵然生物识别技术是未来趋势,受限于技术和资金实力,绝大多数中小型支付机构基本都被排除在外,实力雄厚的巨头或将迎来爆发。
基于用户维度的C端市场渗透率已渐趋饱和,随着移动支付逐渐普及,在个人用户之外,商户对于B端支付服务的需求也在提升,同时衍生出如营销、财务管理等金融生态服务需求,由此催生出广阔的B端支付服务市场。
“此种情况下,由于行业分布广泛,业态形式多样,企业间支付需求存在差异,很难通过统一的支付产品来满足不同企业的支付需求。”牛杰提出,为此企业间支付需要定制化方案,这可能是未来有关支付机构的一个切入机会。(通讯员 梅国英 科技日报记者 过国忠)
新闻排行
图文播报
科普信息网 - 科普类网站
联系邮箱:85 572 98@qq.com 备案号: 粤ICP备18023326号-39
版权所有:科普信息网 www.kepu365.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