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网

全国人大代表胡梅英建议: 加强 “医教养”结合,推进儿童多动症早期筛查

发布时间:2022-03-11 10:31:18 来源:科普时报 责任编辑:caobo

2021年发布的首个“中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全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率为17.5%,其中,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占6.4%。

(视觉中国供图)

多动症又称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一种心理行为问题,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儿童大脑认知和执行功能,以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心,多动、冲动为主要特征。

2021年发布的首个“中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全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率为17.5%,其中,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占6.4%。据此推算,我国约有多动症患儿2300万人。多动症男孩发病率是女孩的3-5倍,其中60%-80%患儿的病情还可持续到青春期,甚至还有30%-50%的患儿病情持续到成年期。

多动症导致的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全国人大代表胡梅英的关注。作为江西省儿童医院护理队伍中的一员,胡梅英对多动症患儿有着特殊的感情。她说:“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和精神障碍患病率逐渐上升,已成为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因此,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

多动症就诊率不足10%

胡梅英认为,公众对多动症认知度差导致就诊率低。据调查,目前儿童多动症的就诊率不足10%。

胡梅英认为,这是由于一方面公众对多动症认知有误解,以为多动症就等同于多动,甚至家长或老师也常将多动症误解为淘气。另一方面,也因为多动症这个俗称流传太广,人们往往忽略了还有一半的多动症患儿没有多动症状而仅有注意力缺陷。而且对注意力缺陷型的多动症患儿,家长或老师会认为这类孩子的学习困难是学习能力问题,容易给患儿贴上诸如没耐心、不听话、懒惰、意志薄弱等负面标签。还有很多家长误以为孩子的这些症状会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消失,但其实有50%左右的孩子,其症状会伴随至成年期。

此外,家长对多动症心理疾病不认同导致依从性差。调查显示,将近50%的家长将多动症归结为天性和态度。确诊后仅有三分之一的患儿接受规范治疗。有些家长一听到孩子被诊断为多动症,误以为孩子的一生会就此毁掉,担心影响孩子的前程,会极力回避或不承认诊断。其实多动症并不可怕,只要尽早识别、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将早发现关口前移至幼儿园甚至更早阶段,孩子依然可以健康快乐成长。

多动症分级诊疗机制尚未建立

除了认知方面,胡梅英认为,专科医生缺乏也导致多动症诊断率低。多动症本身是一种很容易诊断的疾病,但是由于专业的临床医生短缺,而且大部分家长一开始不会带着孩子去精神专科医院寻求专业的帮助,加上全科医生缺乏相应的多动症知识系统培训,分级诊疗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导致多动症诊断率存在普遍偏低的现象。

另外,治疗多动症的可及性也有待完善。一方面,在大多数成人医院没有治疗多动症的相关药品,成人在儿童医院也无法挂号和开药;另一方面,患儿或家属对使用中枢神经兴奋性药物心存顾虑,要么不接受治疗,要么稍有好转即自行停药,加上行为干预需要专业支持和专门培训,需要教育系统和家庭的共同参与,其可用性也存在挑战。

“医教养”结合推进系统性筛查及诊治

对此,胡梅英建议,一方面要加强对多动症的科普宣教工作,提高公众认知率,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基层服务能力建设,但更重要的是要采用“医教养”结合模式推进多动症的系统性筛查及诊治。

在胡梅英看来,最可怕的不是儿童多动症本身,而是社会公众的无知、误解和漠视,这些都会贻误疾病的最佳治疗时期。因此,可以利用多种形式加强公众对多动症的教育,提高公众对多动症的认知程度和知晓率,消除儿童及家长对多动症的病耻感;让专业医生走进校园,对教育系统内的关键人员如班主任和心理老师等进行儿童多动症心理健康科普教育,提高老师对多动症的认知程度和知晓率。通过省市、省县共建,医联体等多种形式加强儿科基层服务能力建设,尤其是儿童神经、心理行为等专业的建设,基层服务能力中增加包括多动症在内的儿童心理行为疾病的培训,增强对多动症儿童的识别能力。

“更重要的是,多动症需要药物和行为学的联合治疗。家长和老师是儿童最亲密的照护者,对儿童的行为观察至关重要。建议教育部及国家卫健委共同推进在重点城市‘医教养’结合模式试点工作,学校成立‘学习发展中心’或心理卫生室,通过培训采用规范量表对儿童进行筛查,同时对有特殊需求或筛查阳性的儿童及家庭,转介至专业的医疗机构,由专业医疗机构的医生辅助学校进行专业干预。通过家庭、老师和医师的共同合作,建立通过家校医联动机制,为家长提供多动症治疗的家庭专业指导,帮助家长正确对待多动症儿童。针对学龄儿童的学习问题,需要老师、医生和家长根据心理教育评估共同制定个性化教育计划。”胡梅英说。

胡梅英认为,通过“医教养”结合模式促进多动症儿童的有效规范治疗,能够支持多动症孩子健康成长,获得美好的未来。

标签: 精神障碍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儿童心理

上一篇:
下一篇: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