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网

当前看点!女院士和她不断“清零”的科研故事

发布时间:2022-09-01 21:42:45 来源:科普时报 责任编辑:caobo

从这个秋天开始,走进北京的胡同,不仅能品一品浓浓的京味儿,还能咂摸出越来越多的“科学”滋味。


(相关资料图)

“没有酶,一个馒头可能会在人体内消化一年。”“冰河时期的欧洲人并不是长着一对蓝眼睛?”“不含化学成分的物质根本不存在?” 8月31日,位于北京大栅栏大外廊营胡同的“北京胡同科普小院”热闹非凡。作为中关村论坛系列活动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员阎锡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付巧妹把“科普分享会”搬到了胡同,让科学知识不再是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

“肿瘤除了在人体内自主疯狂生长外,也会分泌很多‘烟雾弹’,蒙蔽我们免疫系统细胞的‘眼睛’,使其无法抗衡这些肿瘤细胞。找到肿瘤细胞与健康细胞不一样的分子,而这个分子只在肿瘤表达,这就是我的工作‘新靶点’。”阎锡蕴这样介绍她的研究领域,免疫治疗就是帮助免疫系统细胞“复明”,捍卫我们的健康。

在一次偶然的实验中,四氧化三铁小到纳米尺度时竟出现一种未曾预见的、如同“天然酶”一样的催化活性。阎锡蕴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报道这种神奇的纳米效应,并将其命名为“纳米酶”。它的问世不仅颠覆了人们的传统认知,更重要的是,纳米酶可以应用于肿瘤诊断、传染病防控等。

“很多时候,实验结果可能跟你最初的设计不太一样,但这个探索的过程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回顾纳米酶的发现过程,阎锡蕴说,“这,就是科学的魅力。”

“科学沙龙”环节,阎锡蕴与高校女学生互动座谈。“灵感永远与热爱有关。”阎锡蕴告诫在场的大学生,不要觉得知识永远“正确”,科学就是不断颠覆我们的认知。心怀对科学的好奇心与脚踏实地的科研精神,阎锡蕴一直是这样做的。

“成功是干出来的,而且是持续地干。” 阎锡蕴说,就像打井一样,往深挖一点再挖一点。面对在场学生“写论文”还是“做研究”的“灵魂拷问”,阎锡蕴坦言:“我们要摒弃急功近利的想法,做科研要以兴趣为导向,因为兴趣会产生灵感,有灵感才会越做越快乐。”

可谁能想到,阎锡蕴口中的“快乐做科研”源于一次又一次“从零开始”呢?高中毕业后,阎锡蕴在一家汽车配件厂做翻砂工;高考制度恢复后,她放弃了成为8级工的梦想,开始考大学;医学院毕业后,她又放弃做医生,选择生物物理,专心做科研工作。阎锡蕴形容自己的人生选择是“毫无计划”“勇于清零”。她直言,自己能有今天的成就,得益于在人生的几次选择中,放弃舒适,挑战自我。

阎锡蕴还建议本科生可以多参加学术会议,她认为,了解和学习科学家们科研的思维方式和科研路径至关重要。“也许你对他们讲述的理论还不太懂,但可以了解他们做科研的驱动力。比如,你会知道科学家们做这件事回答了什么问题,又产生了哪些新的方向,对提升自己的科研素质很有帮助。”阎锡蕴说。

一直以来,自强、自信、自在,是阎锡蕴常挂在嘴边的女性“三自经”。“自强催人奋进,自信让人美丽,自在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在这次由北京市妇联、北京市科协、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主办,北京女科技工作者协会承办的女性科研工作者的分享活动上,阎锡蕴以亲身经历鼓励在场很多女大学生致力于科学研究,也更好地平衡工作和生活。

从阎锡蕴身上,我们看到女性科研工作者的更多可能,可以很优秀,很有趣,同时也很优雅。成功或许只是刹那,大部分时间,科学家们都在寂寞中摸索。“用心观察,一定能看到科学的不同面。”阎锡蕴说。

标签: 科学家们 中国科学院 肿瘤细胞

上一篇:
下一篇: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