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网

大学教授实验室“制冰毒”被捕,辩称只为给学生科普制毒,结果被判无罪...

发布时间:2022-04-17 09:21:41 来源:郎club 责任编辑:caobo

本文募格学术撰写。参考资料:Arkansas Nonprofit News、C&EN、看看新闻、百度百科、募格学术此前报道等。

因为有学生询问了热门电视剧《绝命毒师》里化学老师Walter White在他的实验室里烹制冰毒的相关事宜。

这2位大学教授决定在实验室自制冰毒给学生“科普”?

更戏剧的是,在被捕后,法院因为这个理由对他们判了无罪释放......

大学教授实验室制冰毒被捕

想当“绝命毒师”现实版?

事情的起因还要从实验室气体泄漏说起,那天,安德鲁斯和其他三名亨德森州立大学的学生正在学校化学系教室学习。

突然安德鲁斯开始感到胸部疼痛,手臂麻木,四人随后发现,这可能和空气中弥漫的一种辛辣气味有关。最终,学生们在学校2位化学教授罗兰和贝特曼的实验室前停下了脚步。气体很可能就是从此处泄漏。

亨德森校区  图片来源:Larry Massey

15 到 20 分钟后,罗兰和贝特曼赶到了学校,罗兰告诉学生问题出在一个开着的瓶子上,他已经“把它盖上盖子”。

可是情况却没有因此好转,第二天,当学生正常上课时,发现整栋大楼里都弥漫着化学气味,越来越多的学生抱怨眼睛流泪、鼻子难受、喉咙发炎。于是他们撤离了大楼并报警。

而一个月后,执法部门的调查令大家震惊。

克拉克县警长宣称,他们从发生泄漏的实验室采集的多个样本中发现了甲基苯丙胺和一种名为 苯基-2-丙酮 (P2P) 的物质,而 P2P 是用于制造冰毒的常用技术中的倒数第二个化学步骤。也就是说,这个实验室,在制造“冰毒”!

随后,警方逮捕了实验室的2位教授贝特曼与罗兰。因为他们涉嫌制造冰毒和使用毒品相关用具。

罗兰(左)贝特曼(右) 图源:《每日邮报》

据悉,他们两人都是亨德森州立大学的化学系教授。

据该校其他教职工表示,早在实验室发生气体泄漏的1年前,他就注意到这2位教授有奇怪的举动,比如在深夜和凌晨时分出现在实验室,对进入实验室的其他教职员工和学生极为戒备,质疑其他人为什么在那里,并且不允许其他人在实验室时离开他们的视线等等。

他表示:两位教授的种种变化,让教职员工认为这些人参与了“其中一个化学实验室的某种非法活动”。

否认制毒!

声称只是给学生科普“绝命毒师”?

可谁知道,在被捕后,罗兰和贝特曼都对制造毒品的指控表示无辜。

罗兰先向警方表示,是贝特曼先告诉自己和其他教授,说他发现了足够的苯乙酸,这是合成非法药物的关键成分,可以制造 30 年 的“冰毒”。

而贝特曼却表示,在他办公室发现的包含描述制造甲基苯丙胺(冰毒)过程的化学公式,是因为他的学生询问了热门电视剧《绝命毒师》中虚构的化学老师沃尔特怀特在他的实验室里烹制冰毒的事情。

据悉,电视剧《绝命毒师》中的冰毒烹饪主角,高中化学老师沃尔特·怀特(Walter White)就是利用一些常见的非处方药,通过“P2P合成方法”来产生较低级别的冰毒。

所以他们实验室发现的含有冰毒和苯丙酮 (P2P) 的样品,只是因为要向学生“科普”。

同时,罗兰也表示,自己非常喜欢《绝命毒师》。罗兰还曾说过:“《绝命毒师》在科学方面非常准确,而且它已经吸引了年轻一代对化学感兴趣。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棒的招聘工具。”

而更离谱是的,因为这些理由,陪审团裁定贝特曼无罪!而罗兰因为发现冰毒的瓶子是属于他的,可能会面临35,000 美元的赔偿金。

专业是把双刃剑

所谓善恶一念间,利用所学专业在法律的边缘疯狂试探的案例,国内也有不少。不过他们,可没上述这两位教授这么“好运”。

2016年,华中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副教授张正波联合朋友开设制毒公司,伙同化学专业研究生鲍某等人,生产国家管制的一类精神药品远销欧美,每月销售进账60万美元左右,堪称汉版“绝命毒师”

49岁的张正波出生于武汉市近郊的农民家庭,当时是华中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副教授。2005年,他与人合作成立了武汉凯门化学有限公司(下称“凯门化学”),专门研发、生产、定制各种医药用途、工业用途的化学中间体。他们培训工人生产制造,产品全部销往英美等国家和地区。

公司成立之初,由张正波提供了部分产品的合成方法,并根据客户需求及管制制式的变化,积极研发可以替代管制品的新产品,采用编号的方式为产品进行退补,并编制生产工艺流程。

其主要生产及销售的产品为3,4-氟甲卡西酮(公司称为4号),生产中所需的制毒化学品均通过向私人非法购买等非正常渠道获得。为逃避海关追查,向境外发货采取伪冒品名方式蒙混过关。

张正波编写的《有机化学习题详解》图片来自网络

2015年6月17日,武汉海关及警方从凯门化学的工厂内查获了一批可制毒设备,甲苯、乙醚、盐酸等易制毒化学品,以及大量粉末状、晶体状的毒品疑似物。很快,张正波及凯门化学法定代表人杨某等因涉嫌走私毒品罪被抓。

法庭上,张正波等4人对指控犯罪事实不持异议,但辩称公司实为化工技术研究而非制毒。最终,武汉市中级法院认定张正波犯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有自首情节,将原判的无期徒刑改为有期徒刑15年。

有人打着研究的幌子利用所学专业做坏事,更有甚者,还利用所学专业杀人...

2021年3月,有个化学博士,因为觉得同事给他安排的工作太多了,每天工作10个小时以上太累了,就通过投毒的方式,想让同事多休息一下。

这位化学博士充分利用专业知识,用一种叫做叠氮化纳(NaN3)的剧毒试剂投毒,每次投毒还会用天平进行精确的称量,控制投毒的分量。

叠氮化钠无味,无臭,却是剧毒物质,可用于实验室制高纯度金属钠,其毒性和氰化物相似,对细胞色素氧化酶和其他酶有抑制作用,并能使体内氧合血红蛋白形成受阻,有显著的降压作用。对眼和皮肤有刺激性。如吸入、口服或经皮肤吸收,可引起中毒死亡。高血压病人口服他有显著降压作用。叠氮化钠在有机合成中可有叠氮酸气体逸出,吸入中毒出现眩晕、虚弱无力、视觉模糊、呼吸困难、昏厥感、血压降低、心动过缓等。

叠氮化钠

他一共给同事投毒了6次,开始是200-300毫克的叠氮化纳。不过最后一次,他直接投毒了1.3g,而这个量,已经是在致人死亡的边缘试探了,法庭也由此认为孙某应当承担犯故意杀人罪的法律责任。

投毒现场

不过孙某却对此进行了大量的辩护,他坚称自己只是想让同事小李“休息”,而且自己投毒的量也没有让小李死亡,所以不应该构成故意杀人罪。

不过法官却认为,孙某作为一个化学博士,在专业领域应当是知道叠氮化钠有致人死亡的后果的,小李虽然没有死亡,但没死亡不等于不够成故意杀人罪。

最后,按照根据我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规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给予了孙某十年有期徒刑。

高学历不等于人格健全,这些走上歧途的高学历犯罪者更让人唏嘘。

读博不易,本来有大好前景却毁于一旦。当知识不被用于正途,学历就成了人生的反向加速器。对于这些高学历的科研人来说,所学的知识是一把双刃剑,只有用对了,才不枉寒窗苦读十几年。

学校教会了博士如何科研,强调了学术不能不端,但有时,让一个人学会遵纪守法,不用脑子钻法律的空子,不心存侥幸,或许更加重要。

标签: 叠氮化钠 有期徒刑

上一篇:
下一篇: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