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近年来,得益于科学普及的推广,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大幅提升。
“人人科普、科普人人”——本报今起推出《我在科普》栏目,讲述一线科普者的精彩故事。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雪龙号出发了、蛟龙号下潜了、科考船造好了……近日,由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推出的《中国大科考系列绘本》正式面世。从极地科考到远洋科考、深海科考,多位科考经历丰富的科普作者在画笔的帮助下,用生动的笔触讲述了科考故事和科考知识。
近年来,中国海洋科技建设突飞猛进,深海探索从太平洋推进到两极,深入到海洋最深处。中国的海洋事业总体上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神秘的海洋吸引了越来越多民众的兴趣和关注。
如何让更多人特别是孩子们认识海洋、了解科考?两位系列绘本的作者介绍了自己的经历。
带上女儿“坐蛟龙”
徐小龙是一名新闻工作者,因为工作采访需要,他先后参与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试验性应用航次科考、中国第20航次大洋科考、中国第24次南极科考等多次科考任务。
经验丰富的“老科考”徐小龙说,自己只是科考的“记录者”,“大洋科考和深海科考的科学家让人感动,我希望通过文字和画面,记录科考的过程和成果,展示科学家的事迹和精神”。
作为自然资源部“海洋科普进校园”的科普讲师,徐小龙从2013年开始便以北京市东城区为据点,在工作之余走进中小学进行科普活动。
“一开始主要是跟孩子们讲述自己的科考经历,我在PPT里放了很多图片和文字,每次讲完课自我感觉还挺良好。”他说。
然而,科普课讲了一两年之后,徐小龙忽然发现,自己讲的内容孩子们不感兴趣了。
“有一次去学校讲课,现场没有老师维持纪律,有一些孩子便自顾自地玩了起来。如果没有视频或者给力的照片,只是‘干讲’,很难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这次挫败的授课经历,让徐小龙开始思考:如何让科普走进孩子们的心里?不久后女儿的降生,让他的科普探索有了新的和更亲密的对象。
“孩子的思考逻辑往往是以身边的事情为参考的。”徐小龙说,“要想把科学的知识装进脑袋,就得从他们熟悉的事物和故事出发。”
在《这里是北极》绘本里,孩子们喜爱的北极熊角色贯穿其中——在北极科考的一年时间里,北极熊与科考队员分别经历了什么?他们又是如何共处以及精彩“攻防”的?在文字和图画的讲述中,可爱的北极熊引领着小读者走进了神秘的茫茫冰原。
“出海科考的过程其实是很辛苦的,我想通过科普,让孩子们觉得这是一件好玩儿的事情。”徐小龙说。
女儿的启发,也为徐小龙的科普创作打开了新思路。
“我在写书时问女儿:‘你想看什么样的绘本?’没想到她却反问我:‘书里有我吗?’”女儿的回答让徐小龙意识到了“代入感”对于科普绘本的重要性。在《潜航员请准备》《厉害了!蛟龙号》《蛟龙号下潜了》深海科考主题的3本绘本中,小女儿宥宥跟随爸爸体验潜航员选拔培训、参观鳌山湾深海基地、乘坐蛟龙号执行任务,以孩子的视角观察深海科考的重要环节。
“绘本出版后女儿特别高兴,每天晚上睡觉前都要我给她读。”徐小龙说,“她还把书作为礼物送给好朋友,自豪地告诉别人:这是爸爸写给我的书。”
持续近10年的科普经历,为徐小龙的工作和生活增添了很多乐趣。这些年,他去了北京、天津、青岛等多个城市的近百所学校。讲座的内容也越来越成熟,积累了20多套不同细分主题的课件。
“有个说法叫作‘用输出逼着自己输入’,科普的过程,也是一个大量阅读、积累知识的过程。我们要给孩子树立不断学习的榜样。”他说。
走进深海看生物
“90后”吴昊昊是厦门大学海洋学博士,也是一名海洋科普“大V”。2018年,他跟随“嘉庚号”海洋调查船参与了南海深潜航次科考,并完成了一次难忘的深海直播。
从本科到博士,吴昊昊的专业一直与海洋生物息息相关。“原本以为学了这个专业得去当‘渔民’,没想到海洋生物太有意思了!”学有余力的吴昊昊经常到果壳等平台回答网友的问题,一来二去便走上了科普之路。
在科普网站担任签约作者、参与电视节目介绍海洋生物、翻译国外的优秀科普书籍……求学过程中,吴昊昊的学术研究越来越深入,科普的触角也越来越广。
“做科普给我带来了知识上的提升。我算了一下,给科普网站写一篇文章,平均要阅读20篇左右的文献。与此同时,还要在写作和讲述中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
在《科考船造好了》《科考船员请就位》《出发!去科考》远洋科考主题的绘本中,为了让小读者理解科考船的建造过程,他以搭积木做比喻;对于科考船的一系列海试,则比喻为学校的考试。吴昊昊说,儿童绘本创作更多是“减”的过程,用更精简的内容,方便小朋友的理解。
丰富的科普经历,让吴昊昊有了更多的成就感,特别是来自读者的反馈,让他感受到了科普的重要性。
“有一些小朋友告诉我,自己长大后也想成为海洋生物学家;还有一些在网络上关注我的朋友说,看了我写的文章也走上了研究海洋生物的道路。”吴昊昊说,“自己的科普真正影响和鼓励到了别人,真的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
近年来,随着公众对海洋认识和兴趣的增加,在海洋生物的科普领域出现了不少“大V”,共同的兴趣和热爱把大家汇聚在了一起。
“很多人对海洋有一种浪漫的情节和原始的向往,但我觉得民众对海洋的了解还不够深入,在海洋科普领域,我们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吴昊昊说。
博士毕业后,吴昊昊留在厦门大学专职从事科普工作,如今他的身份是厦门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部科普官员。2019年,学部成立了“70.8海洋媒体实验室”,组建了一支具有科普热情的科学顾问团。作为实验室的成员之一,吴昊昊和同事们创造了许多有趣易懂的科普知识产品和科普活动项目。为了让更多生活在内陆的孩子认识海洋,吴昊昊和同事们在嘉庚号科考期间举行了“山海相连”海洋大讲堂,直播连线厦门大学长期扶持的宁夏隆德支教学校,为当地的孩子开启了海洋科学教育的大门。
“科普以前是我的爱好,现在是我的职业。”吴昊昊说,未来在进行科普创作和举办科普讲座的同时,他和同事们也会尝试培养更多的大学生加入到海洋科普事业。
新闻排行
图文播报
科普信息网 - 科普类网站
联系邮箱:85 572 98@qq.com 备案号: 粤ICP备18023326号-39
版权所有:科普信息网 www.kepu365.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