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网

全球通讯!丁奎岭院士:内容、渠道和技术三融合,做好科普教育

发布时间:2022-08-21 15:54:56 来源:新浪网 责任编辑:caobo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姜泓冰

“我清楚地记得在读小学时,广播里天天播报原子弹研制成功、人造地球卫星上天、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等我国引以为豪的科技成果。后来研究化学,发现这些伟大成果都离不开化学家的贡献。或许这些广播就是我和化学的第一次会面,也在我心中播种下了爱科学、学科学的种子。”

在8月20日举行的首届上海科技传播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丁奎岭在主旨发言时,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做了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场白。

丁奎岭院士做主旨演讲

丁奎岭说,科技创新的根本在人,各国科技竞争的本质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因此科普教育和科技创新是同等重要的。该如何做好科普教育、讲好科技创新的故事?丁奎岭认为要做到内容、渠道和技术的三位一体。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信息的传播正在从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演化为公众号、短视频、微电影等多种渠道并举。

近年来,丁奎岭在科普中也大胆尝试,从过去的发表科普论文、举办科普讲座、参加电视节目,到拍摄公益广告、纪录片、微电影等,力图通过不同渠道、不同方式,让内容变得越来越生动、受众面越来越广、接受度越来越高。例如,丁奎岭推动拍摄的化学科普纪录片在上海教育电视台播出后,还在100多个公众号转载和推动。之后,他参与了上海电视台“少年爱迪生”“未来说”等节目的录制,通过可视化技术和现场解说的方式,给观众更加直观生动的科学体验。他甚至亲自下场,在中科院上海有机所的微电影《无处不在的手性之有机师姐》中扮演点化男主角的教授角色,凭藉深入浅出的科普讲解受到青少年和各界人士的好评,还因此收获了“大碗叔叔”的昵称。

丁奎岭“本色出演”科普微电影

“科技传播和科普教育的目的是一样的,都是在传播知识的基础上,给社会大众营造一种尊重科学、热爱科学的氛围。”丁奎岭说,上海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创新发展的先行者,应该建立科技创新、科技传播、人才培养相互衔接、相互争议的正循环:通过创新传播的内容与方式提升科普对公众的吸引力;好的传播营造出良好的育人氛围和环境;培养的人才继续推动创新。

“我时常在想,如果我儿时的故事发生在现在会是怎么样?”丁奎岭充满想象地说,“可能在我心目中播下科学种子的,不是大喇叭广播中的新闻,而是随时随地都可以看到的微博、直播、短视频;可能影响改变我的,不再是相逢不相识的播音员,而是更多通过多媒体传播渠道走到我们面前的著名科学家。”他呼吁,未来能够有更多的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技创新与科学传播事业,从受益者变成推动者,点亮更多年轻人的科学梦、中国梦。

标签: 科技创新 做了一个

上一篇:
下一篇:

新闻排行